年关又近,过年打糍粑、吃腊肉是咱隆回人必不可少传统习俗。而一提到这些隆回特产,许多人的口水又要哗哗的收不住了。猪血丸子、腊肉、糯米糍粑、霉豆腐、金银花茶、红薯干等等,想想他们味蕾都会不由自主的蠕动几下
对于吃过了许多腊肉和糍粑的你,是不是知道他们背后的秘密呢?
吃糍粑究竟是为了纪念谁?
答案是“伍子胥”!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楚国椒邑(一说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一说安徽省全椒县)人 ,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吴国,想从吴国借兵讨伐楚国。来到吴国后,他帮助吴王阖闾坐稳了江山,成了吴国的有功之臣。不久,他率领吴兵攻破楚国都城郢,掘楚王墓鞭尸报仇雪恨。
吴王命他修建了著名的阖闾大城,以防侵略。城建成后,吴王大喜,伍子胥却闷闷不乐。伍子胥对身边人说:“大王喜而忘忧,不会有好下场。我死后,如国家有难,百姓受饥,在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可找到充饥的食物。”
夫差继位后,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而后还听信谗言,令伍子胥自刎身亡。不久,越国勾践举兵伐吴,把吴国都城团团围住。当时正值年关,天寒地冻,城内民众断食,饿殍遍野。
危难之际,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暗中拆城墙挖地,发现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压制成的砖石。原来,伍子胥建城时,将大批糯米蒸熟压成砖块放凉后,作为城墙的基石,储备下来成了备荒粮。后来,每到丰年,人们就用糯米制成城砖一样的糍粑,以此纪念伍子胥。
传说腊肉是苗族人发明的!
腊肉在中国南北均有出产,南方以腌腊猪肉较多,北方以腌牛肉为主。而南方腊肉以隆回北面腊肉最为出名。隆回北面地区地势较低,气候温暖潮湿,经烟熏后的腊肉防腐耐贮,当地百姓也养成喜吃腊肉的饮食习惯。
腊肉是隆回的特产,历史悠久,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习惯不仅久远,而且普遍。传说腊肉就是苗族人发明的。
苗族人传说是蚩尤的后裔,黄帝、蚩尤大战后,蚩尤族一路兵败,直到云贵、湘西一带才有喘息机会。虽然生存下来,但经常受到黄帝族人的袭击,仓促逃难之际,牲口、粮食不易带走,于是有人就想了个法子,把粮食做成糍粑,把肉类先腌后熏,这样做不仅容易携带,而且便于保存,经久不坏。这肉就是腊肉,当时属于战争干粮。
糍粑和腊肉大伙都吃过,但是知晓其中的来源的少之又少。现在小伙伴们终于知道家乡的糍粑和腊肉的来源出处了吧,还过几个月就过年了,是不是特别思念家乡,想早点吃到家乡的美食呢。思念那个温馨的家,那群和蔼可亲的人,那些熟悉的味道!
本文编辑:铁打的宝庆
免责声明:本站所刊载的所有内容来自网络,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