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上午,隆回县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在县委大会议室召开。全会一致同意撤销桃洪镇设立桃花坪、花门两个街道。
根据《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隆回县撤销桃洪镇设立桃花坪、花门二个街道有利于加快县城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县城辐射带动能力;有利于加强产城融合,推动县工业集中区建设与发展;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增强居民生活幸福感。
桃花坪街道辖区范围为大桥路以东区域:辖区面积约为142.64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15.95万人。辖荷叶塘、双井、紫霞园、桃花、洪塘、梨子园、大井、竹山塘、永胜、雨山铺10个社区,荆枝、兴旺、文昌、南塘、叶家、木梁、天龙、江湾、南山、富隆、竹塘、书院、白窑山、和码、小水塘、旺龙、杨竹塘、长扶、合龙溪、花路洲、雅里、红星、金龙山、井长、高田、保和、三和、阮乐、九龙湾村、磨石30个村,机关驻地设县农技推广中心。
花门街道辖区范围为大桥路以西和赧水河以南区域:辖区面积约为121.06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11.9万人。辖大院里、和平、长岭、横江、茶山、新隆6个社区,花门、兴华、九龙、铜盆江、铜江、杨柳、天福、七里、砚冲、青花江、迈迹塘、石门、大塘坑、勤进、大为、老银、托新、八一、文明、排头、双长、曾家坳、龙富、太平洲、麒麟、合井、芙蓉山村、兴隆、合龙、花桥30个村,机关驻地设原隆回卷烟厂。
桃花坪的灿烂前世
桃花坪,应当是一处平地,桃花遍地的平地。但是,今天的桃花坪,多是山地丘陵,完全没有“坪”的地貌特征。最平坦的三农市场,原来是县水泥厂的两座石山。从隆回一中到九龙广场,这一县城最核心的地带,亦可看到坡度较陡的痕迹。这样一个丘陵起伏的不平之地,怎么会是桃花坪的原始地址?
其实,真正的桃花坪是在横江。横江就是今天桃洪镇横江社区,称社区前为横江村。地形险要,三面环水,南岸峭壁临江,北倚峻岭叠嶂,可攻可守,天然屏障。相传清初吴三桂驻兵横江亭,败渡紫阳河,现在这里还留有大刀、绹马桩等古迹。
古城的具体位置在横江社区的田家院子,当地称为衙场里。从县委党校进去一公里左右即到。田家院子出土了大量的汉代陶器、县垣条石和条纹汉砖等就是桃花坪为历史古城的最有力证据。在与横江相邻的澄水村发现有大型汉墓群,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墓穴制砖和随葬品比较考究。当地至今仍有锯死堂(处极刑的地方,今雅称对面塘)、书房堂、砚碗堂(当时习学之地)等地名,隐约可见过往的历史烟云。
史志记载,南朝梁时曾徒(迁移)邵陵郡治于桃花坪。洪武五年(1372)设有桃花坪通判府署、外委署及紫阳、隆回(今司门前)、长鄄三巡检司。《大明一统志·山川》称“都梁山在武冈州东北一百三十里,汉以此名县”。往武冈东北走130里,这不正是桃花坪吗?由此可见,桃花坪是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就被确立为都梁侯国的城邑。以后历代地理图,都将都梁城邑的位置标在今县委党校后面横江这个地方的资水两岸。清光绪年间的《邵阳县乡土志》编绘的《邵阳沿革大略图》在资水横江处标示“汉都梁侯处桃花坪”。大量的史料表明,古代的桃花坪应当是位于横江村、澄水村一带,因为这一带确实是“坪”。由于该地今天尚未开发,保持着原生状态,放眼望去,田畴平展,阡陌交错。沧桑之中,偶尔还能看到一两株古桃树蔸上发出的新芽。
历史上的桃花坪确实桃树遍地,历来为文人墨客吟唱之所。宋代大诗人陈与义隐居边城桃花坪多年,写了很多诗作,其中一首《武陵春色》:
当日仙源路已迷,武陵何事又名题。
料想洞口春常在,流水桃花过此溪。
清代邵阳籍诗人张起鹍曾到过桃花坪,并留有诗作为证:
春雨江初阔,桃花两岸开。
行行看未尽,鱼艇棹歌来。
清代诗人凌鱼为了考证陶渊明所记桃花源,曾经轻舟游历桃花坪,并留下了一些诗作,其中一首《舟至桃花坪》,还明确指出桃花源即为桃花坪。诗曰:
杨舲何意问前程,路入桃源却自惊。
渔父机忘随鹭宿,榜人歌起和滩声。
泉鸣古洞孤猿啸,雨足荒原小犊耕。
岂是避秦来此地,天风吹送一帆轻。
可见,清代的桃花坪能够让诗人感叹身处桃花源,看到的不仅仅是两岸桃花,更让人杨柳风吹暖,烟波雨多情。
清陈大虞诗云:
紫阳亭上夕阳笛,极目烟云取次收。
远树摇光衔半岭,高楼倒影入中流。
霞蒸槛外红成绮,浪涌江心碧似油。
我正联吟闲坐好,一轮明月又当头。
这首诗把桃花坪的风光美景作了真实写照。从“高楼倒影人中流”一句可看出当时桃花坪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末代岷王朱企崟镇守武冈时,常常带妃嫔游历桃花坪,并曾在横江渡口石壁上题诗,诗云:
闻江漠漠向东流,人影波光古渡头。
野曲沧浪千树暮,夕阳欸乃一声舟。
路交小肆云中过,风带疏钟水上浮。
无数牛羊下山急,片帆孤棹不惊鸥。
这位岷王笔下的桃花坪,好一幅牧童逐犊返的美景图!
今天的田家院子,安静地趴在赧水边的沙滩上,烟雨迷茫,偶尔一声犬吠,把岁月遗失的几支桃花惊得零零落落。也许是战火的弥漫,也许是岁月的沧桑,桃花坪作为县治的中心,从田家院子东移了十里,移到了今天桃洪镇的位置。
桃洪镇的烟雨今生
今天的桃花坪早就改名桃洪镇了。只是人们到县城,总是说到桃花坪去,而不是说到桃洪镇去。因为桃洪镇相比于桃花坪2000余年的沧海桑田,只是一丝烟雨而已。
康熙三十六年(1697),邵阳增编十四都一百四十甲,桃花坪属洪仁乡。民国三十一年(1942),在桃花坪设镇,以“桃花坪”和“洪仁”两地名各取首字,命名为桃洪镇。
桃洪镇最初的老街在鸡笼山一带。此山酷似鸡笼,故名鸡笼山。鸡是农民的养家宝,鸡生蛋,蛋孕鸡,鸡又生蛋,蛋又孕鸡,如此循环无穷,便能发家致富。因此,最初的桃花坪商人在鸡笼山开铺经商,期望发家致富,渐次而成街铺,形成桃花坪的老街。清乾隆四十年(1775),邵阳一谢姓客商在原工商上、下街接口处购得张姓一片荒地建店经营,因离河道较近,生意日渐兴隆,各地商户接踵而来。至民国初年,从南至北,建有下节街、中节街、上节街、民生街、横街、坳街、河街、丹桂街等,店铺200余家。民国十一年农历十月一日,一场大火烧毁从坳街到中节街的92家店铺。民国十八年,宝桃公路(宝庆至桃花坪)通车后,公路运输兴起,接近公路的上节街和马路边上生意兴隆,瀛洲、大元、乐天乐等旅馆和近20余家客栈相继在公路两旁营业,形成了今天桃洪路的雏形。民国二十年,武冈县参议员丁文彬为争夺桃花坪商埠,首倡在资水南岸紫阳市(时属武冈县,而桃花坪属邵阳县)修建正街、横街、石子街等三条街道,有店铺近百家,与桃花坪隔河相望。没有侨,以渡相连。
这个渡口,叫建设渡,又叫皇庵庙渡口,始建于清朝道光二十年(1841)五月,为社会捐赠募集银两、田地和劳工修筑而成,并在渡口建有风雨亭,供渡河人们避风遮雨。由于经济的发展,这个渡口显得日益狭小。民国十年,由桃花坪商会发起,将这个渡口扩建为码头,上起岩鹰咀,下至团鱼石,长逾200多米,故称长码头。青石灰岩基梯,共7梯83台阶。这是当时整个宝庆地区最大最好的码头,可停靠船只百余艘,年吞吐量6万吨以上,故有“宝庆的城墙,武冈的塔,桃花坪的码头甲天下”之美誉。登码头拾级而上修有桃花坪亭(1955年,此亭改名为建设亭)供行人休息。1968年,因隆回至广西龙胜公路通车,于是在长码头上游近百米的帽子石(传说此石内藏一对金鸭婆,1976年修建隆回大桥时,把帽子石做了北岸的桥基)设公路渡口,置渡船一艘,每次可渡汽车两辆,后渡船增至两艘,渡工由4人增至6人。靠人力划运,每天可渡50车次左右。人们认识桃花坪,就是从认识这个有着长长的青石阶梯的渡口开始的。渡口两岸各有一株大樟树,遥遥相对,好似一对夫妻终年厮守。如今,南岸那株古树仍在,树下堆满了梅山坛,树上扎满了梅山红条布,孤独无奈地承受着岁月的洗涤。沿着长长的临河老街散步,踩着溜光发亮的青石桥,抚摸那一个个拴着铁链的青石墩,在风雨亭凭栏远眺,那是怎样一种安谧与宁静哦。可惜,这一切已成为回忆。2002年的秋冬时节,随着沿江大道建设工程的全面铺开,整个渡口、码头、临河老街在历经160余年的风雨坎坷后,留下一城依恋人,化做几张老照片。
(主要创作:罗斌)
本文编辑:铁打的宝庆
免责声明:本站所刊载的所有内容来自网络,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