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远古先民是谁?这是首先要弄清的问题。到目前为止,资江流域已发掘古聚落遗址11处,其中邵东1处,邵阳县2处,隆回、武冈各3处,城步、新宁各1处。邵阳县双江口遗址面积达5000平方米,出土有磨制石斧、石刀、石钺、石镰、捕鱼网坠,并有大量印纹硬陶、夹沙白陶,器型有罐、无底器等。经专家鉴定为春秋时期(公元前841-467年)古越人居住遗址。在著名地理历史学家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今邵阳标在古越区域中。也就是说,中原已处于封建社会了,古越人尚处在新石器时期的原始社会,显然远远落后于中原文化。古越人是僮(壮)、侗族先民,其后一支史称“西原蛮”,直到唐代,今绥宁、城步境尚为西原蛮潘长安所踞。壮民后来向南主要迁居于广西了,而侗族则一直是邵阳的世居民族。民国地名学者徐松石说:“西南倒装式的地名,似乎是壮人的原始创作”(转引于华林甫《中国地名学源流》)。邵阳古代之“都梁”“城步”就是梁都、步城的倒装,从地名角度佐证了邵阳的远古史。
中原人是什么时候入居邵阳的?史无记载。今邵东发掘出商代、周代文物,说明周灭商以后,有商代臣民移居邵东,这是有考古资料证明的最早的移民。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一直在问鼎中原,共灭了中原40多个小国,又有被灭的小国寡民在摆脱楚国的控制后,进入邵阳境(参见拙文《邵阳为什么特祀召伯》)。西汉初(公元前206)始置昭陵县,这是有史记载的境内第一个汉族政权。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又在境内置夫夷、都梁两侯国。
夫夷是什么意思?一直是个谜。笔者认为,夫夷者,夫水之旁的夷人也。道光《西延迭志》云:“资水旧名夫水,即九江(洞庭湖)之一”。因水旁有夷人扶阳氏居住而得名,所以当初夫夷侯国立在双江口下资江干流旁(今邵阳县小溪市梅州村)。后来夫夷改为扶夷、扶阳,都离不开“扶”字,可见夫夷侯国是立在夫水之旁夷人之地而得名。直到汉代中原人迁入增多以后,夫水才称资水。都梁是梁都的倒装已如前述,据湖南著名历史学者何光岳考证,今江苏省盱眙县也有“都梁”的地名,此地在春秋战国时为东夷所在地,建有梁、徐等国,后均被楚国灭亡,“梁人和虎夷有一支分别南迁到湖南武冈的都梁和新宁的夫夷水”(何光岳《都梁考》见于《都梁文抄今编》)。夷,原指东夷,所谓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又通称“四夷”、“蛮夷”;“夷”字析开来为一个人背着一张弓,是狩猎部落的通称。当时中原已进入农耕文明,称四方为“夷”,有瞧不起人的意思。夫夷、都梁两个地名说明“夷人”早于汉人入居邵阳。
相传,东夷原是中华民族三大人文初祖之一——蚩尤的九黎部落,被黄帝打败后,从淮河流域逐渐向长江中游的鄱阳、洞庭湖转移,史称“三苗”。“三苗,九黎之后”(韦昭《国语注》)。舜帝时(一说禹时)“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史记·五帝本纪》)。“三危”,有多种解释:一说今甘肃敦煌有三危山,一说在甘肃岷山之西南,一说在云南,为神话中的仙山(见《辞源》)。正如《长江流域民族格局的变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版)一书所说,迁三苗于三危,“这是一个近似神话的传说。要把强大的三苗从江淮、荆州迁到河西走廊西头去,即使让现在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去办,也将束手无策,何况还在原始社会中呢?”笔者认为,三危之“三”,和九黎之“九”,三苗之“三”,在古代都是表示多数的意思;“危”,山高险貌。也就是说三苗最后都藏身高岭大山。三苗活动在江淮、荆州一带,春秋战国时属楚地,故又称荆蛮、南蛮,楚人也以南蛮自居(事见《史记·楚世家》)。三苗的一支盘瓠后裔就迁入湖南,雪峰山资江流域当然是其理想的生活地方。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有关于盘瓠的传说:
“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喾有畜狗,其毛五彩,名曰盘瓠。下令之后,盘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帝大喜,而计盘瓠不能妻之以女,又无封爵之道,议欲有报而不知所宜。女闻之,以为帝王下令,不可违信,因请行。帝不得已而以女配盘瓠,盘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经三年,生子十二人,六男六女。盘瓠死后,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其后归,以状白帝。于是使迎致诸子,衣裳斑斓,语言侏离,好入山壑,不乐平旷。帝顺其意,赐以名山广泽,其后滋蔓,号曰蛮夷······今长沙、武陵蛮是也。”
这段人犬婚配的故事当然是神话传说,但给后人留下许多信息:一、盘瓠部族当时尚处在以狩猎为主的生产水平上,而犬在狩猎中起着神奇的作用,故以犬为图腾的部族视盘瓠为犬神的化身是合情合理的;二、明确指出长沙蛮、武陵蛮为盘瓠之种。汉时,昭陵县属长沙国,巫水流域属武陵郡,夫夷、都梁属零陵郡,。巫水为“五溪”之一,东汉时,武陵蛮又称五溪蛮。则所指邵阳有“蛮夷”且为盘瓠后裔无疑。南朝及隋唐时,湖南境内的少数民族被称为“莫瑶”。莫瑶者,自言祖先有功,不要纳徭役也。这和盘瓠的故事相吻合。莫瑶相拼为“苗”,这是苗瑶分化的标志。唐末,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云:“今按其俗,杂有夷人名瑶。自言祖先有功,免徭役也。”这是第一次出现“瑶”的称呼;南宋以后,五溪蛮、飞山蛮在朱辅的《溪蛮丛谈》被正式称之为“苗”。随着时间的推移,沅水流域的武陵蛮、五溪蛮、飞山蛮以苗族先民为主,逐步溯沅水向西部发展,达贵东、川南、滇北;而长沙蛮、零陵蛮以瑶族先民为主逐步溯湘江、资江向湘南、湘西南发展,达粤北、桂西。苗瑶虽然称呼不同,但他们还有许多共同点:“好入山壑,不乐平旷”“所处险绝,人迹罕至”“衣裳斑斓,语言侏离”,并且以犬为图腾,以枫树为神树,这些都和蚩尤、盘瓠的神话传说有关。
汉人陆续迁入以后,到三国吴后主宝鼎元年(公元266)置昭陵郡。西晋时,更名邵陵郡,领邵陵、夫夷、都梁、邵阳、高平、武冈、建兴七县,共1700户(《晋书·地理志》),平均每县才243户,只相当于今天一个行政村的户口。历史迤逦到了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邵州辖邵阳、武冈两县,也才2856户,13583人,只相当于今天一个小乡的人口。再过100年,至唐玄宗天宝元年(742)邵州共17073户,71644人(以上人口数均录自《唐书·地理志》)。根据刘禹锡《莫瑶歌》:“莫瑶自生长,名字无符籍”的诗句,可以肯定,唐代邵州的人口不包括莫瑶人数。由于当时入境汉人不多,民族矛盾并不突出。唐末五代之乱,巫水流域苗族先民据“飞山”自守,史称“飞山蛮”;资水流域“梅山蛮”也得以势甚,其范围“东起宁乡司徒岭,西抵邵阳白沙寨(今隆回白沙村),北界益阳泗里河(今桃江县),西止湘乡佛子岭(今双峰境)”(《宋史·梅山峒蛮传》)。梅山蛮以张五郎为梅山神,梅山神主要是猎神或者说是狩猎保护神和梅山教(巫教)启教神,其倒立行走的形象与盘瓠身首倒挂而死的神话传说也是一致的(详见马铁鹰主编的《中国第三届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之陈子艾李新吾《张五郎与蚩尤、盘瓠的关系》)。今新化县圳上锡溪村还发现当地百姓的族谱和墓碑中有“蚩尤屋场”的地名,也说明确有蚩尤部落后裔迁入资江流域。
本文编辑:铁打的宝庆
免责声明:本站所刊载的所有内容来自网络,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