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加载中...

千年花瑶“讨僚皈”——说说隆回花瑶的历史(四)

添加时间:2018-01-11 17:58:19 来源:宝庆府 浏览: 收藏本文

  ——说说隆回花瑶的历史(四)

  林 子

  自明初迁入雪峰山脉后,花瑶与外部政权之间,矛盾常发,争斗不断,在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天启元年(1621)、清顺治十五年(1658)、康熙五年(1666),都曾发生大规模战争,这些战争一方面导致花瑶人在 历史上不断迁徙,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以“瑶界”为边界的独立存在。

  从清嘉庆年间所编撰的《嘉庆重修一统志》中的“湖南统部图”可以看到,直到清嘉庆年间,花瑶居住的位于雪峰山脉之中的地域,仍然以清晰的“瑶界”为界限,被划定在了一片具备独立地位与自治状态的地理范围之内,很有点“国中之国”的味道。

  不过,在清初康熙五年所发生的一场最终以和平的方式收场的战争,使得花瑶地区的政治与文化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关于这场战争,历代史志以及清末花瑶人根据本民族口述史编撰而成的《雪峰瑶族昭文》中都有记载。

  值得注意的是,官修史志资料与花瑶《昭文》对于事件时间、地点等基本问题的记述上,有诸多不同,官修史志资料无疑更具备说服力与权威性。

  根据《昭文》记载,雍正元年(1723),花瑶举行大规模起义,通过艰苦卓绝的抵抗,最终迫使清政府以招安的方式对花瑶人予以安抚,而不是强硬地实施武力镇压,“恩蒙圣上急传收兵令,差委上山和好,到宝庆邵阳县之小沙江收兵。

  又转溆浦县之五里江,收兵处汉安瑶,其有溆邵古立瑶山十六峒,地业判为瑶民永远耕作、管理,不准汉民侵占。”

  对于同一历史事件,清代史志资料的记载略有差别,如清光绪《邵阳县志》“杂志”条目下有如下记载:“清康熙五年(1666),邵阳瑶作乱,黔阳知县张扶翼谕降之。”

  而清光绪《邵阳乡土兵事》中,有更为详细地记述,“(康熙五年)三月,麻塘山瑶与武冈城步各瑶,相互煽惑,聚众数万,据险称兵。沅州总兵李逢茂,会营弁领兵往讨,驻营安江。黔阳知县张扶翼遣人人山招降,否则进兵。瑶闻,愿赴大陇投诚。扶翼单骑驰至,各瑶俱来见,禀受约束。(见道光府志)”

  可以看到,虽然花瑶《昭文》与清代史志所记述的内容、时间、地点等都有较大出入,但是,有一点是没有异议的,那就是:此次战役是以和平的方式结束的。

  此后,花瑶总体上归顺了朝廷,而中央政府也使用了新的行政区划与管理方式来加强对瑶族事务的管理与控制,以确保当地的政治安定与经济发展。其结果之一,就是让花瑶人“长期以来插标为记、耕山为业的游农经济生活更趋于稳定。”

  花瑶人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和平安定的政治与经济环境,其文明程度也不断提升,“道光末年,风气渐开,中人产,始衣裘帛,宴客稍丰。”通过与汉族人的长时间的和平共处,他们之间的感情与友谊也在日益增加,文化之间的距离与排斥感 在此程中渐渐消失,这极大地促进了花瑶人对儒家文化的吸收状况,进一步实现了社会稳定与区域治理。

  此外,清代中央政府从康熙时代开始,采取了极为务实的体制性努力,在花瑶地区设立学校,普及儒家教育,准许花瑶学生参与科举考试,赋予其参与到现有政权之中的全新机会,从而将花瑶人从文化与体制两 个层面上纳入到中央王朝所建立起来的政治一文化体系之中。

  以此历史大背景为契机,花瑶民族也进入了自古未有的读书、写字、参加科举考试的新的生存状态之中。在清康熙年间,今邵阳市辖区范围内的瑶族人 开始接受正规的儒家教育,全市当时共有6所学校,其中现隆回县花瑶聚居区的小沙江2所。

  可以想象,花瑶人中间真正通过接受儒家教育、参与科举考试的方式获取功名的人并不多,也没有花瑶人获得过高于“秀才”这一层级之上的功名。

  不过,随着政府力量的不断推进,似乎清代中晚期花瑶地区的治理权力,逐渐转入到了那些具备功名的花瑶人的手中。从调研所收集到的资料中可以看到,关于这类获取了功名并进一步掌握治理地方事务权力的花瑶人,主要有如下三个比较正式的称呼:秀才、邑庠生、瑶官。前者是民间所习惯的更为普遍的称谓,后两种均见于《奉氏族谱》,是更为书面的称谓。

  对于花瑶民族而言,新的政策与民族关系所带来的,一方面是掌握了儒家文化的秀才的出现,从而彻底改变了《雪峰瑶族诏文》之中所说的如下状况:“原我瑶民历未开化,没有一个书生;你看百万军中没有一个当兵作官的瑶民。岂不是真情?”

  更为重要的,通过参加科举获取功名,无疑意味着他们的存在正式得到了中央政权的认可与尊重,并拥有了进入外部政治一文化体制的新的身份。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都是极为关键与重大的变迁。

  花瑶秀才奉成美于咸丰年间所编撰而成的《奉氏族谱》序言中,甚至提出了如下论述:“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应于木本水源,勿忘其所自耳。凡圣朝以孝治天下,所属满汉,原皆各有族谱,以序昭穆,使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独我瑶于此典而阙如,诚憾事也。因不揣谫陋,勤求遍访四阅,岁而谱成。”

  从中也可以看出,花瑶读书人已经开始真正掌握儒家文化,并从思维与意识上,都已经使用儒家文化的立场,重新定位花瑶的历史与文化,以及自身族群在整个国家体系之中所处的地位。

  通过一系列的努力,中央政府逐步从整体上实现了教化、同化瑶族人的目标。因而,清光绪《邵阳县志》在“建置”条目的最后,在简要介绍了花瑶十六峒之后,进行了如 下评价:“瑶地险而民悍愚,善抚之亦易用也。”

  而到民国年间所编修的《溆浦县志》“瑶俗”条目中,甚至出现 了如下带有结论性意味的描述:“瑶民今已式微,……向之履起叛乱者,今皆变为纯良矣”。

  让我们从《奉氏族谱》的“序”,再来看花瑶的历史变迁吧!全文如下——

  “序。《文心雕龙》云:谱者普也。盖家之有谱,所以普叙世系。俾继起者,远追宗近述祖,历亿万年如一也。我始祖奉明公原籍江西吉安府,田庐坟墓均在鹅颈坪,子三。

  长,奉亨公迁广西;次,奉贯公迁云南;三, 奉寅公迁贵州。

  洎明洪武元年始,徙湖南洪江,嗣是又家龙潭。前兹无谱记。间有前辈笔载可稽,亦属断简残篇,安能于世远年湮之下而叙次世,远年湮以上之履历。故尔数典难免忘祖,贻诮窃念。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应于木本水源,勿忘其所自耳。

  凡圣朝以孝治天下,所属满汉,原皆各有族谱,以序昭穆,使后之视今犹 今之视昔。独我瑶于此典而闲如,诚憾事也。因不揣谫陋,勤求遍访四阅,岁而谱成。肇自马世公,其间高曾矩镬,子孙箕裘,足以信今而传后第。

  前此,风微人往,见之固无闻知亦罕,奚能以未及填讳者告无辜于奕叶 在天之灵。至若昭兹来许,绳其祖武,自分可诵下武之五章。谨序。”

  《奉氏族谱》的编撰,为花瑶的历史进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千年花瑶“讨僚皈”,见证了隆回花瑶的历史,也为传承花瑶的文化起到无比重要的作用啊!

本文编辑:铁打的宝庆

最新更新

最新排行

免责声明:本站所刊载的所有内容来自网络,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4

湘公网安备 430104020008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