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加载中...

邵阳精神探源(一)

添加时间:2017-11-26 23:51:31 来源:99艺萃 作者:邵阳市情网 浏览: 收藏本文

  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地理坏境不仅影响一方人的生存,还影响一方的人文历史,塑造一方人的精神品格。地理与历史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虽为两体,但象人有相同的血缘一样,彼此联系,不可分割。探求邵阳精神,必须从地理与历史关系谈起。

  邵阳处雪峰山最雄峻的西南端,资水上游。雪峰山西接云贵,横亘市境西、北部,逶迤达于洞庭;越城岭突兀于湘桂边境,绵延市境南部,东接衡岳。资水两源:西源古称都梁水,发源于城步苗族自治县茅坪坳,南源夫夷水发自广西资源县金紫山,两水汇合于今邵阳县双江口,经邵阳市区,于新邵县小庙头北穿雪峰山,过新化、安化、益阳,汇入洞庭湖。中部、东部为溪谷丘冈盆地。邵阳人主要生存蕃息在这“两山夹一水”的地理单元之中。对邵阳人来说,雪峰山是父亲伟岸的身躯,资江水是母亲甜美的乳汁。

  应该说,古代邵阳地理与今天的地理基本框架是一样的,但地表资源却有很大不同。

  邵阳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极有利于植物生长。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大意)。他说的是人世,也适合于自然。可以想象,古代人口极少,到处耸立的不是今天的高楼大厦,而是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地上奔驰的不是今天的汽车、火车,而是各种凶猛的野兽;天上翱翔的不是飞机,而是各种飞鸟。为了给大家一点具体印象,不妨从旧志中摘录几条记载:

  “(西晋)邵陵夫夷县槛得一兽,似狗豹文,有角无前足,其名曰出(加豸旁)”(引文括号内为笔者所注,下同)。

  “宋文帝元嘉二年(公元425)高平人黄秀化为熊。”

  “(梁武帝)中大通四年(532)二月丙辰,邵阳县获白鹿。”

  “邵阳土贡见于《唐书》者曰银曰犀角”“见于《宋史》及《文献通考》者曰犀角曰银元。”

  “明《一统志》载宝庆土产凡五:曰银、曰丹砂(武冈州竹子口出)、曰黑闲(加鸟旁)(新化出)、曰鹧鸪鲊(府境出)、曰麝香(新化熊胆山出)。”

  “崇祯元年(1628),武冈获异兽,似犬似羊,识者以为土怪。”

  “(崇祯)十年正月,武冈有虎入城。”

  “(崇祯)十六年十一月,虎入城步。”“虎入邵阳城。”

  “(乾隆)十六年,虎入城步东关。”

  以上几例均引自道光《宝庆府志》。人化为熊当然不可能,倒可能是人被熊吃了。唐书、宋史均言宝庆向朝廷贡犀角,说明那时资江河中有犀牛。犀牛是不怕洪水的,故邵阳的青龙桥以犀牛镇桥,可能来源于此。至于一般小动物,如麂、獾、狐狸(俗称岗狗)、野猫、野鸡、竹鸡等,则我辈在1960年代还见过。后来山岭光秃了,野兽无藏身依食之地,便不见踪影。近年山林封闭较好,家乡又出现了野猪。至于可吃的植物果实,几乎一年四季都有。

  这样的自然坏境非常有利于处于狩猎、采集阶段的人类生存。这为后来邵阳的古代史所证实。

本文编辑:铁打的宝庆

最新更新

最新排行

免责声明:本站所刊载的所有内容来自网络,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4

湘公网安备 430104020008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