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加载中...

邵东印象(8):火厂坪,千年炉火照亮的新城镇

添加时间:2017-11-07 06:27:16 来源:狐说天下 浏览: 收藏本文

  熊熊炉火照亮了夜空,黑色的铁矿石在高温下爆裂、熔化,铁水像岩浆一样流出。烟尘弥漫的作坊里,工人们正在挥汗如雨作业,脸上挂满亮晶晶的汗珠。

  这是千年前古昭阳县中部的一块土地上发生的故事。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办工厂,生意越来越红火,人们便给这块土地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火厂坪。

  历经千年演变,今天的火厂坪属于湖南邵东县的一个镇,总面积达97.15平方公里,人口6.5万。境内交通发达,衡邵高速公路、衡宝公路、棠简公路,以及新修通的八老公路穿境而过。从佘田桥、杨桥沿著名的衡宝公路往县城方向走,爬上一个高坡,就到了火厂坪,公路两边矗立着很多现代化工厂,其中,高端冶炼、机械制造依然是支柱产业,通过它们,人们仍能触摸到生生不息的炉火带来的历史温度。

  追寻火厂坪的历史,春秋战国属楚国地;秦属长沙郡,西汉初属长沙王国;西汉末年由昭阳候国直接管辖。三国初属蜀、后入吴。西晋结束三国鼎立后,将昭阳县(原昭阳侯国)改名为邵阳县,火厂坪仍归其管辖,此后直至清朝,火厂坪都由邵阳县管辖。清末,火厂坪属邵阳县万安都。新中国建立后,邵阳县设17区351个乡,火厂坪属第十二区。1955年各区改数字命名为驻地命名,火厂坪与周官桥、龙公桥、简家陇、皇帝岭5个乡镇同属于老棠下桥区。1995年撤区并乡,原火厂坪镇与龙公桥乡合并成新火厂坪镇。

  火厂坪冶铁被正史记载始于清朝。据光绪《邵阳县乡土志》载:(邵东)土炉炼铁,始无考期。清乾隆八年1743年),金仙铺、九龙岭开办土甑炉厂,“取石中铁矿,用火炉甑炉,以炭煅之,既熔,取纯净铁汁,融为方板圆板”,供筹鼎锅、钟磬、犁头之用。光绪年间,东茅冲、逆水坪(属火厂坪)、三圣庙、蛤蟆岩、颜家冲、灵秀峰等处相继炼之。且兴建炒炉厂,炼生铁为熟铁。

  民国二十八年(1939),老衡宝公路修通后,火厂坪境内的炼铁厂增多,并且达到较大规模。1949年火厂坪永吉利铁厂,年产土铁、鼎锅近500吨。

  新中国建立后,火厂坪境内新建立公营的石泉铁矿工厂,次年接收洪裕太、万太利、杜云前3个铁厂,改名新兴锅厂,以生产鼎锅为主。此后,火厂坪的冶铁、五金制造生意一直很红火,生产的钢球、钢锭和五金产品畅销全国。

  除了冶铁业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火厂坪还有厚重的人文和秀丽的风景。

  在今火厂坪镇街上有一座著名学校:邵东三中。学校创立于1956年,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901年创建的杨塘书院,曾是湖南省惟一的位于农村的“省重点中学”。学校占地面积逾200亩,环境清新雅致,树木参天,一年四季鸟语花香,有“最美丽的高中”之称。

  邵东三中驰名县内外,是因为历来学风优良,高考屡创佳绩,毕业生实干能力强,与邵东一中并称“教育双璧”。据统计,截至2017年,邵东三中共培养了6万多名优秀毕业生,其中,有50多人考上北大、清华,12人考上空军飞行员。著名校友有原兰州军区总参谋长周美华少将、原海南军区政委刘人杰少将、原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桂求、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肖田元,以及现任湖南省政府副省长、北京市房山区委书记职务的校友等;涌现出省文科状元杨君武、第二名王冬连,省理科状元王利民、第三名匡志花,市文科状元刘妍芳、理科状元王映、曾虎,申乐之、刘博、赵达等一大批栋梁之材。

  优良的学风,杰出的成绩,美丽的校园,使邵东三中成为邵东人心中的圣殿。无数家长和学生以考上邵东三中为荣。回首在学校度过的青春岁月,书海泛舟,以苦为乐,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老师、同学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还有青春风吹起心里的涟漪,以及校门口波光潋滟的池塘和依依垂柳,成为三中学子心中挥之不去的风景。

  近几年来,邵东三中变化颇大,政府投巨资修建了新校门、新教学楼和塑胶跑道和足球场,校园环境旧貌焕新颜。

  火厂坪镇西部的龙公桥地区,同样人文鼎盛、风景秀丽。

  关于龙公桥的得名,源于境内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该桥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长20米,宽5米,高6米,虽历经风雨沧桑,至今仍完好如初地横跨在邵东母亲河——桐江的上游。桥碑刻联:“乘龙镇泽国,民丰物阜;仗剑伏渊魔,浪静风恬。”

  据邵东政协编辑出版的《邵东地名故事》记载:“龙公桥建成后,一王姓进士路过此桥,看到桥头风动的荞麦,触景生情,在桥栏上书上联:“风吹荞动桥不动。”三年过去,无人对出。次年10月,时任清廷内阁学士、刑部侍郎的龙湛霖,千里寻根,来到龙公桥本家,在龙氏族长的陪同下来到桥上对下联,他看到桥头的桑树和地上的白霜,灵感一闪,对出下联:“日晒霜融桑不融。”人们称之为千古绝对,流传至今。

  在龙公桥地区,随处可见青山绿水,其中,“龙公桥八景”尤其让人流连忘返。八景分别为:洞山岩、北斗七星、顶圣庵、虎形山、倒石头、雨潭岭、石头牛、天地庵。每处景致或钟灵毓秀,或巧夺天工,或有古老传说,身临其境,美不胜收。

  第一胜景洞山岩,位于一座石山脚下,洞口高约五丈,里面宽处八丈左右,洞长一里有余。据传,东面洞口顶上悬岩有九叶灵芝,羽箭鸟枪射之不中。洞内常年溪流潺潺,水清见底,丰水季节,水深数尺。入洞数丈,有贴壁双柱,颜色分为黄白,称之为金银二柱,顶上石钟乳倒挂,如银河坠落。在岩洞的旁边,有一座上世纪50年代中期修建的洞山岩水库,水质极好,晴朗之时,极目库区水面,时常可以看到白鹭上青天的美景。

  地灵必有人杰。火厂坪诞生一代又一代英才。

  火厂坪当地大姓颇多,例如赵姓、龙姓、王姓、曾姓等,各姓均有风流人物。赵姓先后涌现出了赵学圭、赵芹芳、赵旭程、赵冬初、赵华屏、赵春吾等一大批优秀人物。其中的赵学圭、赵芹芳参加清末民族英雄贺金声领导的反洋运动,赵学圭出生的承家堂还是贺金声秘密活动的据点;赵旭程是1952年邵东县建置后的首任县长;赵冬初、赵华屏、赵春吾是著名专家、教授,为推动祖国的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龙姓人物同样声名卓著。例如有国民党高级将领,参与支持衡阳保卫战和雪峰山会战的龙赞;任解放军湘中二支队政委的龙仲、任广西自治区副主席的龙川;另有市厅级干部龙双武、龙新祥、龙华中、龙倜、龙如清、龙旦,还有名扬全球的著名科学家、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龙学著等。

  值得赞颂的是,很多乡贤具有桑梓情怀。据传十几年前硬化棠简公路,有一位龙姓乡贤出力颇多,为家乡争取建设资金并参与监督工程质量。不少乡亲表示,棠简公路是一条良心路,通车十几年大部分路段仍完好如初,反观别的地方修的公路,才两三年已经破烂不堪,成了“豆腐渣路”。

  往事越千年,火厂坪镇近年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显著的是城镇道路建设,目前,镇区内4.7公里的主干道已经完成“白改黑”升级;随着八老公路全面竣工,长1.4公里、路面宽28米(主车道18米,两边人行道和绿化带各5米)的华龙大道全线贯通,成为火厂坪的景观大道。

  产业方面也实现了升级。全镇共有环求、邵峰、锦程等钢球企业70多家,年产各类钢球20万吨;拥有忆江南米业、昭陵茶业等新型农业公司,它们犹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整个镇区,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炉火照天地,火星乱紫烟。火厂明月夜,歌曲动三湘。”套用大诗人李白的《秋浦歌》,火厂坪这座古镇正拂去历史的积尘,在千年炉火照亮下,勤劳善良的火厂坪人只争朝夕,正在掀起建设家乡的高潮,诗人情不自禁为之讴歌,歌声响彻了三湘四水。

  作者鸣谢:写作此文得到龙新春、陈惠国、曾桂荣、张飞华、刘玉石等多位老乡指导、支持;龙新春、陈惠国、王媛曼、陈利辉、王时雨等帮助拍摄照片,在此一并感谢。

  作者声明:写作此文是为了推介家乡,因本人不是历史专业研究者,所引史料虽然皆有出处,但未必全部正确。欢迎专家勘误指正。

本文编辑:铁打的宝庆

最新更新

最新排行

免责声明:本站所刊载的所有内容来自网络,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4

湘公网安备 430104020008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