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加载中...

邵东印象(3):隽永廉桥,药香氤氲的中华名镇

添加时间:2017-11-01 15:25:29 来源:沙厂点兵520 浏览: 收藏本文
邵东印象(3):隽永廉桥,药香氤氲的中华名镇

  三国,零陵郡,古驿道,药香飘溢。

  数百里外的荆州,一场外科手术正在进行:锋利的刀刃剖开皮肉,刀刮骨头悉悉有声,蜀国大将关羽正襟危坐,一边伸着胳膊接受手术,一边谈笑风生下棋喝酒,仿佛没事一样。一年前,他在樊城战曹仁不幸左臂中了毒箭,虽然伤口好了,但毒素入骨,无法伸舒,必须刮骨疗毒。

  这是《三国演义》描写的故事,正史《三国志》也有记载,作者妙笔生花,将一代虎将的豪迈气概、勇敢无畏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医者,须药也。很多人不会想到,关羽刮骨疗毒所采用的草药来自今湖南省邵东县一个叫廉桥(古称楮塘铺)的地方。

  探究廉桥古称“楮塘铺”的含义,“楮”的读音为chǔ,本义为落叶乔木,叶似桑。楮皮、楮叶和楮实可入药,树皮是制造宣纸的原料。综观楮塘铺的历史人文,暗合于此:当地盛产良药治病救人,先贤勇当时代先锋,推动社会进步,在史书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邵东印象(3):隽永廉桥,药香氤氲的中华名镇
邵东印象(3):隽永廉桥,药香氤氲的中华名镇

  据史籍记载,今天的湖南邵东县在三国时期叫昭阳县,隶属零陵郡,属于蜀国的势力范围(关羽失荆州后,昭阳县归吴国)。楮塘铺(廉桥)位于昭阳县的北部,属典型的江南丘陵地形,土地肥沃,雨量充沛,适宜中药材的种植。其中,玉竹、白芍、丹皮、百合、桔梗、玄参、薄荷等药材质量上乘。据传,三国关羽的刀伤药采集于此,唐朝药王孙思邈曾在这里悬壶济世,明朝医学家李时珍搜集《本草纲目》药物标本时,也曾到这里住过半月之久。根据楮塘铺(廉桥)在三国时期属于蜀国,从此地去关羽镇守的长沙、荆州只有几百里路推测,邵阳地方志中记载的“传说关羽的刀伤药采集于廉桥”很可能确有其事。

  楮塘铺后来改名叫廉桥,是因为民国时以市民唐世茂为首捐款在当地修建一座石拱桥,老百姓赞颂其奉公而有廉风,故将石拱桥取名廉桥。1952年邵东从老邵阳县析出恢复县级建制,楮塘铺正式改称廉桥。

  作为湘中名镇,廉桥拥有显著的区位优势,位于邵阳市东面、邵东县的北部,是邵阳市的东大门,境内娄邵铁路、怀邵衡铁路、320国道等交通干线穿境而过,是市府东去省城长沙的必经之地。廉桥人自古吃苦耐劳,既会耕田种地又会做生意,药材、眼镜、木材三大市场称雄三湘,尤其是药材市场闻名全国,有“南方药都”之称。

  我对廉桥的印象,始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走进那条长长的老街,药香扑鼻而来。犹记得靠近老街有一座凤凰山,山上有一座药王殿。老街东头有一座始建于乾隆年间的茶亭碑,西头有一间叫松龄堂的老字号药店。中间街道两旁排列着上百家药栈药铺,每一家的门口摆放着大筐小筐的中药材,在它们的旁边还有肉铺、理发店、南杂店等等。

邵东印象(3):隽永廉桥,药香氤氲的中华名镇
邵东印象(3):隽永廉桥,药香氤氲的中华名镇
邵东印象(3):隽永廉桥,药香氤氲的中华名镇

  据老一辈人介绍,廉桥药市兴盛始于上世纪20年代。1928年沿着古驿道修建的潭宝公路穿过老街,来此建房开店者日增,数年后发展为拥有松岭堂、三益庄、楚天春、寿尔康、存仁堂、湘源裕、万利祥、曹继康、同康祥、廉让庄、隆丰庄等数十家店铺的集镇。松岭堂、三益庄、廉让庄、隆丰庄等店铺招徕两广、上海和云贵各地商客,三益庄、廉让庄、隆丰庄直接与日本、香港、新加坡通商,名噪一时。1958年公私合营,县药材公司接收松岭堂、三益庄、楚天春等老字号停业,其他店铺老板大多到药材公司当了工人,廉桥药市悄然归隐。(摘自邵阳日报《邵阳人文地理-厚重邵东》)

  1980年后,沉寂20多年的廉桥药市重拾生机,松岭堂、三益庄、楚天春等老字号重新擦亮招牌,一间间药材栈像雨后青笋冒了出来。到1995年,位于老街上的药材经营户达到数百家,经国家验收合格,廉桥镇被确定为全国十大专业药材市场之一,形成“南国药都”。2004年,“南方药都”迎来脱胎换骨的机会:在政府统一规划下,老街上所有的药材经营户搬迁到离国道不远、占地500多亩的新市场经营,昔日的马路市场升级为产业园。目前,该市场共有1500余间门店,从业人员达一万多人,经营药材两千多种,销售网络辐射全国及东南亚,年成交额达70亿元。

  以中药为产业龙头带动了廉桥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2012年以来,廉桥镇先后被评为“湖南省生态示范镇”、“湖南省最具民生幸福感乡镇”、“全国重点镇”、“全国特色小镇”……一块块金字招牌,铸就了廉桥辉煌的昨天和今天。

邵东印象(3):隽永廉桥,药香氤氲的中华名镇
邵东印象(3):隽永廉桥,药香氤氲的中华名镇
邵东印象(3):隽永廉桥,药香氤氲的中华名镇

  悠久的历史人文孕育了“南国药都”,也孕育出享誉全国的英杰。清末民国,匡互生、熊冲、熊梦等廉桥先贤勇立时代潮头,争当先锋,创造非凡功绩。

  1919年,北京爆发“五四”运动,爱国学生“火烧赵家楼,痛打卖国贼”,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这场运动的主角之一就是匡互生,当时他是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即将毕业的学生,老家在邵东县廉桥镇丰足村。(详见拙作《匡互生:火烧赵家楼、痛打“卖国贼”的邵东硬汉》)。虽然明知游行示威会招来杀身之祸,但他决心以死唤醒国人,为之写下遗书。侥幸的是,当时的北洋政府尚知斯文,士兵、警察、城管对爱国学生特别温柔,匡互生竟然毫发无爽,全身而退。

  少为人知的是,匡互生是杰出的教育家。1920年,他到湖南一师做教务主任,破格聘任只有中专学历的毛泽东为湖南一师的国文教员。后来到上海中国公学、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职,主导教学改革。1925年,在孙中山、宋庆龄、邵力子等人支持下,匡互生与丰子恺、朱光潜在上海创办立达学园,学校取名源于《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相较于传统的学校,立达学园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涉及农艺、美术、音乐等学科。一时间,许多文化名人如茅盾、叶圣陶、郑振铎、朱自清、夏衍等来校任教、做演讲,学园风貌一派积极向上,时有“武有黄埔,文有立达”的美誉。令人痛惜的是,由于经年累月操心校务,匡互生积劳成疾,于1933年4月22日病逝,年仅42岁。

邵东印象(3):隽永廉桥,药香氤氲的中华名镇

  匡互生青铜像

  熊冲、熊梦兄弟出生于廉桥书香世家,祖父熊宜珊为清五品同知(知府的副职),父亲熊楚干饱读诗书,惜乎英年早逝。熊冲、熊梦从小在大家闺秀母亲的精心引导下,好学上进,熊冲192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熊梦1931年留学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兄弟俩都曾在国民党军界政界担任过高官,其中,熊冲中学就加入同盟会,投身民主革命。“五四”运动期间,他和同乡匡互生一样成为先锋。1926年参加北伐战爭,任十七师政治部主任。后来弃政从教,1929年和胡汉民、于右仼、蒋介石、邵力子等共同创办南京三民中学,任校长, 该校即现今南京四中、邵东二中之前身。

  邵东人天生“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熊冲既有军人的血性,又有教育家的风范。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率领师生组建“铁血救国团”,任第四路义勇军特聘总参谋长,在东北白山黑水间打击日寇。抗战全面爆发后,熊冲将三民中学迁至老家邵阳市区、邵东、隆回等地办学,先后六易校址,辗转数千里,因积劳成疾,于1944年12月殉职讲坛。

  熊冲病逝后,熊梦秉承兄长遗愿,执掌三民中学。翌年,日寇投降,熊梦将学校从隆回迁至廉桥继续办学,直到1951年被政府接管。熊梦早年曾在北大国学研究所、国民党中央党部训练部、国民政府财政部任职,弃政从教前,专注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其著作的《墨子经济思想史》、《晚周诸子经济思想史》等书,被“北洋三杰”的北京大学教授、法学家郁嶷评价为:“成此伟著,足与胡梁(指胡适和梁启超)之书鼎峙万旬,后先辉映矣”。

邵东印象(3):隽永廉桥,药香氤氲的中华名镇

  熊冲及夫人照片

  熊氏兄弟呕心沥血办学,名动民国,今天,大陆政府对他们的功绩给予肯定。邵东县政府已将位于廉桥火车站山后的熊冲墓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刻碑立传。南京四中也专门设立校史纪念馆,给熊冲等学校创始人塑像纪念。

  隽永廉桥,生生不息。走进今天的廉桥镇,感觉药香氤氲,时光深邃悠长。登临凤凰山上的药王殿,瞻仰药王孙世邈悬济世的风采,咀嚼老街古茶亭碑序的文字,思考乡贤筚路蓝缕创业,呕心沥血报国的事迹,你会感觉脚下这片土地很厚重,会为自己是邵东人而自豪。

本文编辑:铁打的宝庆

最新更新

最新排行

免责声明:本站所刊载的所有内容来自网络,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4

湘公网安备 430104020008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