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加载中...

邵东印象(7):灵秀佘田桥,别梦依依笛声悠

添加时间:2017-11-07 06:16:36 来源:狐说天下 浏览: 收藏本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用在佘田桥身上恰当不过。

  佘田桥,位于邵东县境东南部,东临双峰,南连衡阳,西接祁东,北通邵阳。因为历史悠久,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被国家列入“全国重点镇”名单,成为邵东县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点和龙头。

  关于佘田桥,我从小就听父母讲过她的故事,知道其境内有一座美丽的佘湖山,山上有一座千年古寺“云霖寺”,庙面供奉的菩萨很灵验,邵东、邵阳、祁东等地的人们如果去南岳衡山烧香还愿,返程必定要到佘湖山上烧“回头香”,因此,佘湖山有“小南岳”之称。

  在我的老家皇帝岭还流传着一个与佘田桥有关的传说:发源于简家陇皇帝岭的蒸水(此蒸水又叫仁风水,蒸水支流之一,简家陇在清朝叫仁风乡——作者注)流经佘田桥。相传某朝某代皇帝岭山下有一户覃姓人家怀了三胞胎,朝廷国师预测他们将会成为新天子和左丞右相,皇帝因此下令将她们杀死。当那位母亲被杀后,三兄弟从娘胎里跳出来,一个当场被杀,一个沿着蒸河水往上游逃跑,一个往下游逃跑,但最终都被杀死。为纪念他们,人们把三兄弟遇害的地方分别称作“天子屋堂”、“上沙坪”、“下沙坪”(“沙”通“杀”),其中,“天子屋场”在皇帝岭山下,“上沙坪”在蒸水河上游高桥中学附近,“下沙坪”在佘田桥境内。这个故事的真实性经不起推敲,但到今天,在皇帝岭和佘田桥境内,的确有这三个地名。

  古老的传说,驱使着少年的好奇心,使我从小渴望到佘田桥一探究竟。这个愿望在我初中毕业考上邵东四中后得到实现。

  至今记得第一次去佘田桥的情形:我们几个初中同班同学约定在皇帝岭乡(今属简家陇镇)堆头村的马路边集合,一起乘车去邵东四中报到。面对即将开始的高中生活,大家都很激动、兴奋,车在崎岖的乡间公路上疾行,我们的心早飞到佘田桥,飞进美丽的四中校园。

  邵东四中位于佘田桥西塘村一个叫牛尾山的山坡上,距佘田桥街上约一公里。校园依山傍水,面朝小河,旁边有一座锁厂和一座碳黑厂,周围是农田。从皇帝岭、野鸡坪、高楼方向去佘田桥街上的公路从牛尾山旁边经过,人在车上,可看到绿树掩荫的校园,旁边碳黑厂里的烟囱高高伸向天空,烟囱顶部燃烧着熊熊火焰。

  登上学校背后的山坡,可见四周青山隐隐,远处的佘湖山凌空耸翠,仙气飘渺;蒸水河穿田过垄,似玉带舞动乾坤。

  在四中读书期间,虽然生活艰苦,学习压力大,但学校老师曾组织我们爬佘湖山,享受人生快乐时光。爬山的过程忘了,但登上山顶的情形历历在目。我们参观了传说已久的“云霖寺”,瞻仰大洛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尤其记得在参观了著名景点“飞来石”、“抽水泉”后,大家聚集在“云霖寺”旁边的山窝里开班会,听一位姓邹的同学吹笛子。邹同学当时吹的是名曲《一剪梅》。时隔20多年,我仍记得那优美的笛声,一忆起它,就想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沉醉在佘田桥的灵山秀水间。

  第一次见到蒸水河,是学校组织大家到河滩上搞劳动。当我们来到河边,立即被这条邵东母亲河吸引住了。站立河边,只见两岸农田、屋舍星罗棋布,近处波光粼粼,河水缓缓东去,静流无声。后来有几次,因为天旱学校停水,我们男生便到河边浅滩的水凼里洗浴。当时的蒸水河,河底多是鹅卵石和沙子,甚少污泥,所以河水特别干净,清澈见底。

  蒸水在邵东县内流域面积超过500平方公里,有大小支流近百条,河道蜿蜒百转,哺育着沿岸数十万勤劳善良的人民。而佘田桥处在蒸水水系的核心区域,本文前面提到的“沙坪”就是蒸水水系在佘田桥境内“合流成浸”之地。据《宝庆府志》记载:“黄帝岭(皇帝岭)之脉迤逦而东四五十里突起为大云山……水之从黄帝岭(皇帝岭)来者,汇仁风诸山之涧而东注,水之从大云山来者,汇中乡诸山之涧而西注。二水一顺一逆,大小相捋,至沙坪合流成浸,舟楫往来如云。”也就是说,发源于简家陇皇帝岭的“仁风水”和发源于堡面前大云山的“中乡水”在佘田桥的沙坪相会,由此汇聚成一条大河,流经水东江进入衡阳县,在衡阳市石鼓区汇入湘江,直通洞庭湖。

  因为河水清澈干净,水质特别好,加上佘田桥当地土壤肥沃,人们精耕细作,浇灌耕种出来的农副产品驰名三湘。在邵东县,大家都知道佘田桥有“三宝”——莳菇(马蒂)、萝卜和豆腐,其中,莳菇被湖南省定为“绿色食品”,以“个大、甘甜、少渣”让人赞不绝口;“佘田桥萝卜不要油,筷子夹起两头流”,千百年在民间广为传颂;佘田桥豆腐更出名,以色泽洁白、鲜嫩味美、清甜润口,以及品种多而饮誉湖南。

  在四中读书时,因为学业繁忙,我对佘田桥的山水历史人文没有深入研究,但对这块自己挥洒过青春汗水,激扬过梦想的土地,一直怀着深深眷恋。毕业至今20多年,我常关注她的变化,有时甚至做梦回到校园,在过学生时代的生活。

  深入研究佘田桥,发现她历史悠久,人文璀璨。据邵东县史记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第二次流放时(公元前296-279年),沿湘江而蒸水(古名承水),到过佘田桥。清初,佘田桥尚存渔夫亭、湘君祠等古迹。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前202年),西汉在蒸水流域设立承阳县,辖区包括佘田桥。东汉末年,佘田桥属丞阳侯国。三国初,佘田桥属蜀、后入吴;西晋统一中国后,改原吴昭陵郡置,治邵陵(今邵阳市),并将昭阳县(昭阳侯国)改名为邵阳县。此后一直到清朝,佘田桥都属于老邵阳县管辖。新中国建立后,佘田桥属邵阳第九区,1955年各区改数字命名为驻地命名,佘田桥为区公所驻地,直至撤区并乡。

  佘田桥境内的佘湖山海拔虽只有496米,但属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山顶的“云霖寺”始建于南北朝,最初叫“云山观”,山上历来有僧道隐居修炼。唐朝垂拱三年(687年),“天降两星于人间,一颗星是唐玄宗;一颗星是申泰芝。”这个申泰芝虽祖籍河南洛阳,但是在邵州佘田桥(邵阳市在唐朝叫“邵州”,佘湖山曾叫“云山”——作者注)长大生活,据传他与唐玄宗同年同月同日生,精通医术道法,常在佘湖山、莲湖山、大云山之间往来修道炼丹。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八月中秋,唐玄宗梦神人告知邵州云山有道士炼丹得仙,将申泰芝召至长安,言论契合,赐号大国师。天宝七年748年),留居长安10年后,申泰芝辞归,唐玄宗赐名“灵修真人”,并题写“云霖祠庭”匾额以赐之。据此可知,我们今天看到的佘湖山“云霖寺”本名“云霖祠庭”,是一座道观,应是后来接纳佛教,才形成如今前殿供奉申泰芝等三位真人,后殿供奉南海观音菩萨的道教、佛教并存的格局。

  因为备受皇帝青睐,申泰芝成为唐朝最著名的道士,佘湖山因此声名鹊起。天宝十四年(755年),申泰芝在佘湖山冲举(升天成仙),朝廷下令邵州政府为其建祠,佘湖山顶的“云霖祠庭”得到扩建。因邵东佘湖山离州治(今邵阳市双清区)较远,祭祀不方便,邵州政府决定在治地为申泰芝修建“佘湖庙”,其山称“小佘湖山”。这就是为何邵东县、邵阳市两地都有“佘湖山”、“佘湖庙”的由来。因为申泰芝是邵东佘田桥人,并且是在佘湖山修道成仙,追根溯源,邵东佘湖山的“佘湖庙”(云霖祠庭)为正宗。这也是祁、邵、衡地区众多善男信女宁肯舍近求远,也要到邵东佘湖山烧香还愿的原因。

  此外,佘田桥自古水陆交通发达。蒸水河通江达海,民国以前是衡邵两地的商贸运输要道。丰水季节,5至10吨的大木船川流不息。位于佘田桥旁边的“荫家堂”主人申承述兄弟是湘中南地区的最大米商,产自邵东东南部的大米就是通过蒸水河运往衡阳,再进入湘江销往全国。

  佘田桥老街至祁、邵、衡在古代筑有石板大道,素有“宝庆东路”之称,是宝庆府东出衡阳、南下广州的必经之地。清政府曾在宝庆府设总铺司,即所谓急递铺,东南达衡州府衡阳县界为12铺,其中就有佘田铺,设铺司3人,专管政府信息传递。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国民党政府修建的衡宝公路纵贯佘田桥,使其交通地位进一步凸显。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际,林彪的“四野”部队追击白崇禧的桂系部队,双方在佘田桥与灵官殿交界的地段激战,留下可歌可泣的故事。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加上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使佘田桥成为风水宝地,自古吸引我国南疆各省,诸如河南、福建、山西、江西、四川等省的人们纷纷迁入境内繁衍生息。据不完全统计,自唐代以来,有40多个姓氏迁徒到此定居。

  佘田桥最著名的景观是佘湖山、蒸水河,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自然人文资源。例如莲荷山,狮子峰,上沙江水库,光洪渡槽,还有近在咫尺的“国保”文物荫家堂等等,每一处都有动人的故事,都令人流连忘返。

  近年来,邵东政府举全县之力打造“佘湖山风景名胜区”,包括佘湖山景区、荫家堂景区、大云山景区、烟竹岩景区等,并成功争取将它们列入“湖南省风景名胜区”。前几年投巨资对景区内宗教场所、旅客接待中心、停车场等景区配套设施进行建设,佘湖山新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等大型佛教建筑,整个风景区的面貌焕然一新,迎来四方八面的游客。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在佘田桥这块土地上,目睹她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回忆自己当年在四中读书的情形,情不自禁又想起20多年前:风和日丽的日子,一群少男少女在老师带领下,意气风发攀登佘湖山,在清澈的蒸水河里沐浴,嬉戏。

  “真情像草原广阔,层层风雨不能阻隔……”此刻,我的耳边又响起邹同学在佘湖山上吹奏的笛声,不知为何,眼中有泪滑落。

  作者声明:写作此文是为了推介家乡,因本人不是历史专业研究者,所引史料虽然皆有出处,但未必全部正确。欢迎专家勘误指正。

本文编辑:铁打的宝庆

最新更新

最新排行

免责声明:本站所刊载的所有内容来自网络,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4

湘公网安备 430104020008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