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县的前身为西汉初建立的昭陵县。昭从召,昭陵之名,和邵阳古代流传的故事“召伯南巡”有关。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在昭陵县内封了第三个诸侯国——昭阳侯国(前面封的两个诸侯国分别是夫夷侯国和都梁侯国)。王莽摄政时,侯国被废。东汉初,以原昭陵县内的3个侯国地分别设立昭阳县、夫夷县和都梁县。晋太康元年(280),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昭陵县改为邵陵县,昭阳县改为邵阳县,即为邵阳县名的由来。邵阳县最早管辖的范围为今邵东县、双清区、大祥区一部分及今邵阳县九公桥、黄荆、下花桥、谷洲、五峰铺、罗城、诸甲亭、郦家坪等乡镇。后夫夷、都梁、邵陵诸县相继并入邵阳县。隋朝时,邵阳县所辖范围最广,涉及今湖南邵阳、娄底和广西桂林等两省三地市中的13个县市区。唐代时,又从邵阳县境内分置了一些县。唐武德七年(624),邵陵县再度并入邵阳县。至此,邵阳县便最后取代了古昭陵县的历史地位。县境也基本稳定。五代后晋时,邵阳县一度更名敏政县,后汉时复名邵阳县。元代,邵阳县南部紫阳乡(今邵阳县塘渡口、黄塘、霞塘云、黄亭市、长乐、蔡桥、金称市、白仓、塘田市、河伯等乡镇)划入武冈县。1913年,邵阳县更名宝庆县,1928年复名邵阳县。1947年,柝邵阳县西部置隆回县。1950年,武冈东部6乡(长乐、古峰、四望、金龙、双清、唯一)划入邵阳县。1951年11月,邵阳县柝划为3县1市(邵东县、新邵县、邵阳县和邵阳市),柝划后的邵阳县即为今天的邵阳县。
本文编辑:铁打的宝庆
免责声明:本站所刊载的所有内容来自网络,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