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公桥为龙氏先祖修建的石拱桥,长20米,宽5米,高6米,今完好如初地横跨在火厂坪镇龙公村桐江河上,原龙公桥乡因境内有此桥而得名。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龙氏族长约各姓善士捐款修桥,大家积极响应,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两年下来,石桥建成,取名“龙公桥”,桥碑刻联:“乘龙镇泽国,民丰物阜;仗剑伏渊魔,浪静风恬。”
龙公桥建成后,一王姓进士路过此桥,看到桥头风动的荞麦,触景生情,在桥栏上书上联:“风吹荞动桥不动。”三年过去,无人对出。次年10月,时任清廷内阁学士、刑部侍郎的龙湛霖,千里寻根,来到龙公桥本家,在龙氏族长的陪同下来到桥上对下联,他看到桥头的桑树和地上的白霜,灵感一闪,对出下联:“日晒霜融桑不融。”人们称之为千古绝对,流传至今。(小编注:既有千古绝对,那就请万能的网友们给个横批吧!)
龙公桥胜景遍布,其中八景尤为著名:
一是石钟乳倒挂、人称平湖仙洞的“洞山岩”;
二是分布在桐江两岸、形似乌龟伏地的七个土石堆,如同银河“北斗七星”;
三是殿堂宏伟、钟声远播的“顶圣庵”;
四是山上翠色欲流、山下人才辈出的“虎形山”;
五是与香枫比高低、最后遭雷击的“倒石头”;
六是夏师(老子的弟子)为救干塘冲苍生去金龙岩取水、被镇洞金龙所杀、后建道观的“雨潭岭”;
七是老子坐骑、战功卓著、因偷吃禾苗而被玉帝处罚、后居龙形山为民造福的“石头牛”;
八是庵内有通晓天地的高僧的“天地庵”。
龙公桥人勤奋好学,人才辈出。从民国末年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在江西暗中支援红军枪械、粮食的国民革命军少将龙赞成,有任解放军湘中二支队政委的龙仲、任广西自治区副主席的龙川、任长沙市副市长的龙双武,有先后任广州军区师政委、广州市公用事业局党委书记的龙新祥,任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的王宪章、任辽宁省政协办公厅副厅长的龙华中,另有市厅级干部龙倜、龙如清、龙旦,还有名扬全球的著名科学家、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龙学著等。
来源:邵东县人民政协编辑出版的《邵东地名故事》!
本文编辑:铁打的宝庆
免责声明:本站所刊载的所有内容来自网络,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