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加载中...

关于笑岩的历史传说

添加时间:2017-10-03 07:20:32 来源:乡村那些事 浏览: 收藏本文
关于笑岩的历史传说,新宁人知多少?

  笑岩,为靖位乡第二大村,而笑岩的名气皆因为“三月三、赶笑岩”的传统而遐迩,同时,笑岩也是一个上佳的游览盛地,笑岩能久负盛名,绝非凭空虚妄而得,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历史文化底蕴的,作为现在的靖位人,尤其是80、90后的的这一代靖位青年,却鲜有人知笑岩的历史和笑岩名称的来历,今天,小编将一些资料整理后分享给靖位乡亲:

  游览笑岩,由来巳久。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墨客骚人足迹。宽大之石壁及诸多石碑铭有历代名人写景抒情之诗词。宋代诗人周裕题笑岩石壁之诗赋,足以为证。诗曰:

  万物藏云境界宽,仙源江上起峰峦;

  莺鸣翠柳三春晚,松引清风六月寒;

  飞燕忽惊天柱过,蛰龙犹向石潭蟠;

  宦游频说兹岩好,林下何曾得共欢。

  笑岩笑岩,以岩而笑,以笑而名也。笑岩原名“硝岩”,因其盛产硝土而得名。亦有人因其岩口高大如雄狮嗥日,称之为雄狮洞者。“笑岩”者,乃后来之谓也,所以然者何?传说可解其惑,传说能揭其迷也。

  相传,明末清初,吴三桂背叛大明,引清兵入关,打败李自成。清兵乃胡人,俗谓“蛮子”,清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所不为。那时我地有人在外地为官,清兵未到湖南,我地早有所闻,为防万一,遂谋御敌之计。众知硝岩宽大,能容数千之众,地势亦极有利,易守难攻。岩前有一陡坡,筑上城墙,将是一座牢不可破之堡垒。

  时靖位一黄氏名宁朝者,博通诗书,且力大无穷,武艺高强,真乃智勇双全,有将军之才也。为御敌计,众议拜请宁朝前来我地,委以抵御清兵来犯之重任。宁朝一到,率众全力以赴,日夜筑城。同时购置火炮,训练青壮御敌之技。未至半年,于敌人未到之前,一座气势雄伟、坚不可摧之城堡,巍然而立也。及至蛮子来犯,人们有备无患,早已将人畜杂物搬迁岩内。且于城墙上架设火炮,堆垒石块,据岩固守,严阵以待。敌人初至,气势凶猛,几次强攻,但都被我威力强大之火炮及如雨之飞石击溃,一连几天都复如此,敌人死伤甚多,而我却嵬然不动。敌人无奈,只得于岩口两侧及岩对面山上我炮火威力不及之处龟缩潜伏,营房却设在八里之遥处督战。欲长期围困,置我于死地。此时,敌人想攻不能,欲罢不甘,进退两难。如此,敌我相持数月。蛮子一筹莫展也。

  一天,宁朝同守岩人们商议,一致认为,长期对峙下去,于我不利,应谋良策,智退敌人。是晚,我方派智勇青壮者数人,摸出岩外,弄来鱼虾水草,秧苗水果等物。翌日清晨,将弄来之物和鸡鸭鹅肉一同扔出岩外。一位炮手向敌人喊话:“蠢货,你们听着,我岩内有田有水,有山有树,岩宽深远,直通新宁,你奈我何?此物送于你们,权当你们陪伴之札物!”说罢,哈哈大笑不止,敌人听了,想来亦觉有理。遂哈哈苦笑三声,遁之不复。自此,“笑岩”二字如无形之鸟,飞转四方也。

  斗转星移,春秋循环,岁月流逝,世道沧桑。一日,一远道而来之陌生人,路过岩前,闻岩内有鼓乐之声,遂问一老者:·岩内鼓乐齐鸣,何也?”对曰“岩内正做佛事也”。

  原来,当年我笑岩民众抵御“蛮子”时,将一个凹凸不平,乱石参差之大山洞,整理得平平坦坦,井然有序,实乃修建庵寺理想之地也。清嘉庆中期,天下久治,百姓丰裕,遂萌崇佛行善之心。笑岩当地黄氏四公正映、正志、正绍、正光兄弟,倡议并出资于岩内修建庵寺,之后,岩内香火盛达五十余年。

  清咸丰初年,广西洪秀全率太平军北上攻打清王朝,路过湖南,远近谣传长毛(大平军两鬓长发垂肩,豪绅鄙称之为“长毛”)来时,毁寺庙,滥屠人,吃大户,分田地,劫财产,板凶恨。我地民众闻之极其紧张,遂携带所有什物蜂拥入岩,重演二百年前抵御蛮子那一幕。待太平军到来,人们早巳加固城墙,紧闭闸门,依险固守。太平军见城墙坚固,易守难攻,又得知本地无显赫官绅豪富大地主,岩内多为平民百姓,遂放弃硬攻,在岩外反复喊话,并修书射进岩内,讲明只要大家不再烧香拜佛,他们决不强行加害百姓。岩内人们先是不信不睬,见他们讲得颇多,遂打开城门回家。开始几天无事,但不久,太平军派人夜袭岩内庵寺。一把火烧毁了庵堂,待到人们闻讯赶到,岩内已是一片烟灰瓦砾,太平军已不见踪影矣。次日,大家去找大平军“算账”时,闻说他们已奉命随大队人马北上征伐去也。

  自此,长达二十余年岩内无香火。直至清光绪初年,当地大族黄氏能人“心”字辈诸公,尤其是县贡生心田公,力倡重修岩内庵寺,众人无有二言。经一年筹备施工,一座规模宏大,精工建造之庵寺,终于在岩内拔地而起,圆满竣工矣。只见琉璃瓦下,两排六根红漆盘龙掌天大园柱,分列正佛堂两边。正佛堂上,如来大佛盘膝正坐于莲花宝座上,同弟子弥勒佛、何弥陀佛,阔论天下事。大佛胖大微笑之面,使人敬而畏之;右边观音阁内,菩萨正于紫帷帐里打坐养神,其姿其态,使人倍感亲切;左边云长殿里,关羽端坐,捋须掐指,貌似正在测算军机。那枣红正色之脸堂,炯炯有神之双目,与站立两旁之关平横眉怒目、周仓鼓腮瞪睛,构成一个威厉森严之殿堂,使人不寒而傈也。两厢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行立坐卧,各有其姿。整个佛堂,金光紫气,青烟缭绕,烛光摇曳,檀香四溢。好一派洞天佛地,祥和兴隆之象也。

  庵寺大工告成,谁归首功?曰:主修大师黄氏顺秋公是也,如今(二十一世纪初)提及庵寺修建之举,八旬耋耋难忘秋公轶事。公乃一代木工技艺高超且精通阴教之宗师。从购树、伐木,运料到修建,由他一手承办。据传,秋公至烟山购青山,山主言:山中之杉,檗子(无尾尖者)才卖。秋公遣随从到山中查看,只见山中檗子甚少,寥寥无几也。查看者回禀秋公,公默而不语。是晚,公回至家中,夜半乃起,设坛祭神。少许,顷刻间狂风大作,山摇地动,公仍回房安睡。翌日,公再赴烟山,偕山主至山中察看,只见凡较大之杉,尾尖皆为狂风所折也。山主大惊,无言以对,公只抿奖不语。及至杉木下山集材待运,恰值天旱水枯,无法下河放运。秋公再次设坛祭祀。是日,天气骤交,大雨倾盆,山洪暴发,河水涨满,不三日,杉木放运至笑岩矣。

  念经拜忏,乃庵寺列行之佛事。每逢初一十五,善男信女,轮流做会。远近虔诚,携香带纸,接踵而至。人们烧香焚纸,求签问卦,诵经祷告,鸣乐放炮,吃斋咽素,嘻嘻言笑,熙熙攘攘,热热闹闹,此乃佛事之大观也。

  岩内有一小空坪,置有木架,木架上卧一大鼓,鼓面足有簸箕大小,鼓锤亦有一米长短。佛堂前侧,悬有一口巨钟,钟口之粗,人蹲可罩。特置长柄挝锤,双手握锤,方能击钟也。每至晨昏,僧侣上香之时,都要擂鼓撞钟。在岩内,钟鼓之声,如惊雷贯耳,回响不止,经久不息;于岩外,则似闷雷迭起,轰隆连绵,不绝于耳。正是:岩内撞钟击鼓,岩外雷声隆隆。其情其景,令人神往。兴也,盛哉。

  为方便游客前来笑岩观光,地方乡绅黄氏前贤心田公,又首倡立圩设集事宜,立获众绅响应定每年三月初三,为奖岩赶集之日。每逢此日,远近商贾游客,三教九流,汇聚于斯各执其业,各行其是;岩外洞内,人山人海。热闹非常,盛况空前。“三月三,赶笑岩”已成为老幼皆知,无人不晓之口头禅和壮举,一直沿袭于今也。集市贸易之巨大魔力,为促进笑岩经济之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之贡献也。

本文编辑:铁打的宝庆

相关内容

最新更新

免责声明:本站所刊载的所有内容来自网络,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4

湘公网安备 430104020008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