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加载中...

书堂山

添加时间:2017-07-30 11:27:41 来源:邵阳县史志 作者:唐畏保 浏览: 收藏本文
  邵阳县塘渡口镇有书堂山村,位于塘渡口西南约2公里。书堂山靠夫夷江边,奇峰兀立,百丈石壁,宛似一幅乳白色的天然大幕垂挂天际,数十里外显然可见,十分险竣壮观。登上悬崖山顶,驻足南望,数十里田园风光,恰如一幅美丽的水彩画。夫夷河像一条晶莹的飘带,从眼尽头曲曲弯弯,一路延伸到脚下。田畴翠绿,池塘如镜,公路逶迤,溪流蜿蜒,氤氲青峰,尽现眼前。从前有一条陡峭的石板路,从夫夷河岸自南向北蜿蜒攀缘而上,大石壁半腰有一天然石室,高10余米,广40平方有奇。据本市方志学家尹敬中先生考证,此石室为北宋周仪读书处。周仪,字我光,北宋时邵阳县紫阳乡人。传说周仪少年时,夜晚梦见此石室中光芒四射,次日便攀葛附岩爬上石室,在石室中遇一仙翁,经仙翁数语点拨后下山回家,但其母却说他已离家七日,周仪方知遇上神仙,以后他便在这个旷绝峭峣的石室中潜心苦读。周仪石室遇仙纯系后人演绎出来的神话,但他在书堂石室潜心苦读却是真的。宋太宗雍熙二年(即公元985年),周仪考中进士,为宋代时邵州(今邵阳市)的第一位进士。后官至谏议大夫,被称为北宋直臣。周仪的儿子周湛,宋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进士,他在很多地方做过官,最后官至户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中央财政部长),每到一地,都很有政绩,被称为北宋能臣,“宋史”专门为他立了传。周仪的孙子周钦,也是进士,他们祖孙被称为“周氏祖孙三进士”。周仪死了一百多年后,宋代的大诗人陈与义在金兵南侵时从洛阳一路逃难来到邵阳县,曾到过周仪当年读书的石室,并写下《书堂石室铭》一文刻于石室之旁,《书堂石室铭》全文是:

  谏议周公读书之石室,在武冈之紫阳山。千寻石室,其下广焉,延袤十丈,盖雷霆鬼神之为,非人力所就者。前临溪水,左右微径,矿绝峭峣,登者所难。公于是学焉。即成出仕,遂法从,为嘉祐名臣。其子孙德之名氏者,至今不绝。建炎庚戌之春,与义避地过焉。公不可复见,其石室岿然,因感叹慕,凿其傍而铭之曰:巍巍仁祖,轶尧迈禹。揆厥所因,中外有人。有列周公,聪明正直,推原厥本,功在石室。仁祖在天,公在列星。石室在兹,公实临之。咨尔山鬼,护而勿失;咨尔裔孙,萧兹草木。后有兴者,无愧兹石。

  《书堂石室铭》其文虽在,但当年刻写此文的石刻却已无迹可寻。昔石室之下的河中,躺有一方形巨石,石头上有一两面相通的圆形小洞,传说那巨石是济公用伞把穿着背来的,背到这里累了,就把它丢在河里。20世纪70年代,夫夷河修了向阳大坝以后,水位提高。但那巨石还能现出一角在江面上。2002年某日中午,突然霹雳一声巨响,巨石迸裂,掀起的巨浪冲上对岸十余丈高,从此这巨石就再也看不到了。关于书堂石室还有一个传说,说昔日夫夷河岸峭壁上有4个非常难认、若隐若现的大字,如果有人能认出这4个大字,便会从河中的深潭底下泛出一船金子送给他。有一年新宁有一位赴京赶考的书生乘船经过此地,峭壁上的4个大字已被他认出3个,那一船金子已从潭底逐渐浮上水面,现出船尾,但最后一个字他怎么也认不出来了,那一船金子又沉下水底去了。这个传说与读书认字有关,或许也是后人从周仪书堂石室读书处演绎出来的神话传说。

本文编辑:铁打的宝庆

相关内容

暂无相关内容...

最新更新

免责声明:本站所刊载的所有内容来自网络,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4

湘公网安备 430104020008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