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邵阳县霞塘云乡双江口村,夫夷水和赧水汇合为资江后的一段河流,又叫大罗江。大罗江之名和屈原有关,传说屈原当年游历湖湘,曾在此歇住多日。他走后,在汨罗江怀沙自溺,人们又称他为罗公。双江口世代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传说当年屈原在汨罗投江以后,身体变成了一段樟木,漂入洞庭,溯资江而上,游到了他曾到过的赧水和夫夷水汇合处双江口。双江口的河面上,正有许多渔夫在打鱼。突然,岸边出现一个老人,到一只渔船边,求船上那气喘吁吁的渔夫渡他过河。渔夫小心地扶着老人上了船,操浆向对岸划去。说也怪,船到江心,一没抛锚,二没插篙,船却一动不动地停了下来。老人笑嘻嘻地拍着渔夫的鱼篓对渔夫说:“你怎么捕些小鱼小虾,不捕大鱼呢。”
“没有大鱼呀!老人家。”渔夫答。
“有大鱼,有大鱼。”老人说着,便拿起渔夫的渔网撒进河里。起网时,果然捕着一条十几斤重的大鲤鱼。
渔夫望着这条大鲤鱼,又惊又喜。可回头一看,老人不见了。
渔夫正在纳闷,可上游传来一阵欢呼声:“我捕到大鱼了!”、“我也捕到大鱼了。”
渔夫循喊声向上望去,只见大家都网着大鱼,河里,一段樟木正一浮一浮地向上游漂去。
“其他的东西都向下漂,为什么单单这段樟木往上漂呢!啊!我知道了。”渔夫突然醒悟,大叫:“是罗公,罗公显灵了。”于是,所有的船都往上划去,虔诚地把那段樟木涝了上来。又在河边盖了一座庙,这就是后来的罗公庙,罗公庙还专门辟有一间鱼鳞屋。
从此,这一带的渔民在春夏之交都能捕到大鱼了,日子渐渐好过起来。
这是神话传说,但屈原游历资江或确有其事,《楚辞》说他“朝游五溪,夕宿辰阳”,现资江中游地区的溆浦县有纪念屈原的“招屈亭”,下游桃江县的凤凰山有“天问台”,所以屈原到过双江口是很有可能的。为了纪念屈原,每逢夏历五月初五日,双江口都要举办重大的赛龙舟活动。双江口的罗公庙始修于宋元祐年间,距今有九百年的历史了。清代人张雷明曾作《罗公庙记》,上面写道:
罗江之名,因神而得名也;罗江之神,即楚先大夫屈原先生也……后人追悼孤忠,即其所历之地,立庙以祀之。
可惜1952年一场大火,罗公庙的大殿、游亭、迴廊、戏台都被烧掉了,现只剩下两边的耳房被当地村民住着。现罗公庙遗址已被列为邵阳县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先庙里还有一口宋元祐年间铸的铜钟,也于1952年被人砸烂当废铜卖了,庙前的一块石碑亦不知去向。庙前曾刻有一幅楹联:
古调独弹,一卷离骚成绝唱;
孤忠影抱,双江秋水吊幽魂。
本文编辑:铁打的宝庆
免责声明:本站所刊载的所有内容来自网络,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