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加载中...

武冈古城沧桑记

添加时间:2017-11-06 13:26:57 来源:杨运焰 浏览: 收藏本文

  武冈,地处湖南西南部,历史悠久,人文灿烂。自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建立都梁侯国,武冈县治以来(遗址在今武冈城东七里桥),已有2100多年历史。北宋时又建今城,其后屡加兴建而其地不改,明初朱元璋第十八子朱楩封为岷王,迁居武冈,世代相袭,凡272年。南明时,永历皇帝朱由榔曾一度迁居此地,拥兵反清。太平天国时,石达开部曾两次攻打武冈,未克。长期的历史沉淀,酿成了丰富的地方文化,这些文化,八百年来,或散见于史籍,或流传于民间。今笔者不揣冒昧,挑灯细录,复实地察访,辍成此篇。

  一、朱熹与武冈城

  大家知道,“邵阳狮子东安塔,武冈城墙迈(迈,超越之意。)天下”这样一句俗语,但很少有人知道,武冈城的修建与宋朝大理学家朱熹有关。自汉唐以来,武冈周围农民起义尤其是少数民族农民起义频繁,到了宋代,农民起义的次数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仅《宋史·诸蛮传》里,就有“宋太祖开宝八年梅山蛮寇武冈”,“高宗绍兴元年辛亥,临冈峒民杨再兴叛,”杨与其子正修正拱“率九十峒瑶人出武冈军……为乱”的多次记载。那时,在现在武冈县城的所在地,还没有立城,更没有城墙,据《武冈州志·疆域志》记载:“武冈防守之地,唐以前无考,宋初……置武冈寨于今武冈城,以助守御。”《湖南通志》亦有类似记载。为了“守御”农民起义军,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又在武冈寨的南面修建了一座很高的台阁,站在台阁上面就能看得很远,当农民起义军进攻时,以起到报警的作用。这台阁就是现在名存实亡的镇南阁。这些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虽然被封建统治者镇压下去了,但是,也极大地震动了封建统治者。这件事被朱熹知道了,他就给皇帝上疏(相当于今天的报告)说:“邵州边防,全无指画,以致瑶人侵犯,则峒苗之为武攸(隋代称武冈为武攸)患非一日矣。”他的上疏,引起了朝廷的重视,朝廷决定修建武冈城。

  这就是武冈城的由来。

  二、吕洞宾醉卧武冈城

  相传,八仙中的吕洞宾听说山城武冈物产丰富,风景秀美,遂扮作一位书生模样,兴冲冲地前来游玩。吕洞宾来到武冈城南门口,信步走进一家酒店,店里一位眉清目秀的姑娘当垆而坐。姑娘见有客来,忙上前招呼,端上两碟时新小炒,一壶好酒。吕洞宾正走得唇干舌燥,坐下来也不客气,端起酒杯,一仰脖子灌了一大杯。只闻得酒香扑鼻,不禁大声喝彩:“啊呀,好酒。”说着又连着灌了好几杯。姑娘见他一壶将尽,又连着端上两壶。吕洞宾擎杯在手,开口问道:“这等好酒,不知如何酿造?”姑娘缓缓开言:“这事说来话长,有一年,我爷爷的爷爷从城郊同保山下的一小溪旁经过,见溪旁长着许多鲜灵灵的都梁香,非常可爱,我爷爷心里一动,就顺手扯了一大把回来,挂在壁上,谁知道一不小心,这都梁香掉进酒坛里,几天以后才发现,捞出来的时候,一闻那酒坛,冒出一股特殊的香气,试着喝了一口,感到一股从未有过的清香,直透心脾。后来他就用这都梁香为曲,专门酿造,久而久之,这都梁香酒就成了我家特有的家酿好酒。不过,这酒后劲很足,客官新来乍饮,还须小心为是。”

  姑娘只顾说话,吕洞宾早已醉伏桌上,沉沉进入了梦乡。足足两个时辰,才悠悠醒来。吕洞宾醒来以后,急忙往口袋里掏酒钱,谁知道掏了半天也没掏出一文钱来。姑娘见了,嫣然一笑,说:“没带,下次再付也不迟。”好大仙,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遂从柜台上抓过一支记帐用的毛笔,饱醮浓墨,走出店门,从城墙边石砌的阶梯登上城墙上的醮楼。姑娘怕他酒后支持不住,也跟着他上了城墙。登上城墙,吕洞宾举目四顾,但见蜿蜒的资水,贴城而流,起伏的山岗,绕城而立,触景生情,他不禁脱口赞道:“佳哉山水,从今以后……”说着,提起笔在壁上写下了“止戈”二个大字,回头对姑娘拱一拱手,说:“信笔涂鸦,权充酒资,望请笑纳。”说毕,飘然而去。吕洞宾临凡的消息,不胫而走,许多人慕名而来,酒家的生意越加兴旺。可是对着“止戈”二字,许多人苦苦猜测,不解其意。直到后来才弄明白,“止戈”两字合起来不就是一个“武”字?联想起周围起伏的山岗,不就是“武冈”二字么?为了纪念吕洞宾,人们修建了“止戈亭”。在《武冈州志》里,这一名称还赫然在目呢。

  三、理宗皇帝和武冈城

  据说,早在北宋时,武冈就有了十大景观。后来,南宋理宗皇帝亲笔为十景之一的“宣风雪霁”题写了匾额。御笔题景,当然是武冈文坛的盛事,因而后人特地修建了一座宣风楼以作纪念。明末进士、武冈著名文人潘应斗亦曾撰文以纪其事,《武冈州志·艺文志》里亦有“宣风雪霁,理宗题”的记载。一个堂堂的皇帝怎么会为武冈山城的景观题字呢?

  说来话长,理宗皇帝名叫赵昀,为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十世孙,他原是邵州(今邵阳市)防御使,官不大,相当于今天的军分区司令吧。当时武冈隶属邵州,赵昀作为地方军事长官,对自己的管区应是很熟悉的,说不定还来过武冈呢。宁宗病死,赵昀继承大统作了皇帝,就是历史上的理宗皇帝,为了纪念自己的龙潜之地,理宗将邵州改为“宝庆”,并且还用“宝庆”作为他的年号,可见他对宝庆的感情是很深的。这样,他为武冈景观题写匾额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值得一提的是,理宗死后15年,南宋被元朝所灭,他的子孙怕新皇朝斩草除根,遂改姓埋名,取理宗之理字而改姓李,潜回宝庆一带隐居起来。直到元朝灭亡,他们的后裔才敢说出本姓。据说明朝初年,理宗的后裔,一个叫李福的,才首开纪录,在武冈州府里担任过吏目的官职。直到今天,武冈姓李的人中,说不定还有理宗皇帝的后裔呢。

  四、文天祥与武冈城

  1985年春节,县文化馆在全县举办春联竞赛,竞赛中吴启仁老师以湖南著名的九嶷山洞庭湖和南岳衡山的风景为题,首出上联:

  春色无边,看九嶷翠微,洞庭斑竹,衡岳烟霞,点缀好三湘光景;

  笔者想到晋代大将军陶侃曾担任过武冈县令,相传手植双银杏,创办学馆,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任龙标(今黔阳)县尉,与友人道别时,曾以“沅水通波接武冈”诗句提到武冈,还有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号文山)曾与武冈城有过一段因缘,于是斗胆提笔对出下联:

  青史永垂,有陶令学馆,昌龄诗简,文山碑碣,连绵成百代风流。

  承蒙评委垂青,这副春联荣登榜首。现就“文山碑碣”一事聊一聊。

  南宋时,武冈城修建后,即在县城(宋代称县为军)内修建了一座军学,因为军学为官府所办,又是官吏文人朝拜孔夫子的地方,因而修得富丽堂皇,军学内除了孔夫子端坐正中外,还“列绘七十二子于左右,衣冠佩履,恍然杏坛(杏坛为孔子讲学处)。”可是到了“景定甲子(公元1264年)大府寺丞臣杨巽来收兹土,相夫子庙狭隘弗称,视其阔地,方丈不足旋马,乃议撤门为阁。”武冈地方长官唐日宣依议而行,用五个月的时间对军学大门进行改建,改建后,又请“湖南提刑王亚夫书奎文阁三字表其额。”改建后的军学,建筑宏伟,以致“都梁称伟观矣。”这件事被正巧在朝廷作官的文天祥知道了,他遂欣然挥笔,写下了一篇长达七百多字的文章以纪其盛:他还在这篇文章的末尾署上日期:“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六月,□日记。”时年文天祥三十岁,后人将这篇文章刻碑以存。

  如今,宋代的军学是什么样子,已无法目睹了,碑碣也湮灭无存,而文天祥的这篇文章却全文收录在《武冈州志》里,近年,王城公园建成,该文又镌刻于奎文阁内。文章的标题是《武冈军学奎文阁记》。

  五、明代朱王与武冈

  史载,到了明代,武冈城墙已圮,“仅余垣垒,明洪武初,江阴侯吴良相地度宜,因垒增筑,周746丈,高2丈,广8尺。”吴良是一位将军,更是一名为后世所仰重的建筑设计师,后来还主持过北京十三陵的设计。他设计讲究,城墙全用石头砌筑,“上竖战楼764间,崇以雉堞,环以濠堑,沿城军铺四十有三,东西南北各有城楼。”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十月,朱元璋第十八子朱楩迁来武冈,就住在这里,因他是皇亲,故人们称这里为皇城,又因他姓朱,后人称他为“朱王”。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六月二十五日,天降暴雨,资水猛涨,武冈城地势低洼,以致街巷浮舟,房屋大多淹没倒塌,嘉靖二十九年,朱楩第六世孙誉荣遂于城北高处建小城一座,将王府迁入,时人称其为“小王城”,小王城“设东南北三门,”“城垣为环五里许。”仅奠藩封州治,而文庙公署商邸民居环列城外。规模窄小,堪称袖珍小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广西古田瑶民起义,声势浩大,波及武冈。第二年秋,武冈新任知州蒋时谟历时数月,又在大皇城南面筑一新城,新城周长“计736丈7尺9寸,高1丈,顶阔8尺,垛头4尺。”城门有三,南曰薰和;东曰迎恩(今称东门口);西曰庆成(今称旱西门)。一地三城,自此形成,其后虽有修补而无多少增减。

  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全国局势动荡,自然也影响到武冈(李自成张献忠的军队曾先后到过武冈),朱楩第12世孙岷王朱企钅丰 (民间亦称他为朱王)为了延长自己的统治,抵抗农民起义军的进攻,对小王城“嫌其低薄,撤旧吏筑,广延如初,增高拓厚,倍于旧制,再展此城,合计七厘三分。”

  在小王城的拆修中,朱王对民工非常残暴,以致激起民变,丢掉了自家性命,《武冈州志》载:“崇祯十三年,企钅丰 发武冈民修州城,以盛夏兴工,民失耕种者甚众,糗粮(即干粮)皆令自备,有鬻妻以供役者。企钅丰 自巡工,有不力者鞭挞之,昼夜不得息,死者载道……于是民始怨矣。”崇祯十六年三月,无法忍受的老百姓为了反抗朱王的暴行,在“罢吏”袁有志和尹子奇的带领下,攻入王城,捉拿朱王。朱王连夜逃走,在庆成门外一个篾匠家躲藏起来,蔑匠将这事秘密报告给起义军,起义军将朱王抓住,押往王府,“执杀于殿阶”。

  几年前,县文物工作者在江塘乡一朱姓人家,发现其朱王族谱,主人慷慨,捐复印本于市文管局,笔者有缘,得以细细翻阅。

本文编辑:铁打的宝庆

最新更新

最新排行

免责声明:本站所刊载的所有内容来自网络,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4

湘公网安备 430104020008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