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丝弦的源流
丝弦源于唐宋,而后又深得元曲的乳汁。远在唐代,就有了说唱佛经的“俗讲”,也叫“变文”,加之唐宋诗词盛行,为今天的丝弦奠定了孕育基础,到元曲的问世,更完善了丝弦的曲调和演唱形式。
关于武冈丝弦,它是一个外来的音乐品种,传入武冈后,渗入、加进了本地乡土之音,从而形成了武冈丝弦的个性与特色。
武冈是一个名见于汉代的古城,后来成为州治之所,陶渊明的曾祖陶侃就在这里当过县令,建过学宫。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它不会是一个“终岁不闻丝竹声”的地方。据史料考证,明代以前,武冈已设有祭孔的礼乐了,这本身就是文化发展的象征。至于是什么时候,是什么地方的音乐,又是怎样传入武冈的问题,现无史料可查。1960年,我在为杨瑞祥老先生所演唱的丝弦录音时,曾问及武冈丝弦的来源,他也谈不出所以然。但是,我从武冈的历史沿革中可以作这样的分析与推测:明代早期,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八子朱 被封来武冈为王以后,世袭二百多年,几十位被封为王的明宗室也先后从外地迁居武冈,他们有可能带来一群歌妓和乐工供自己享受。久而久之,他们所演唱的音乐从量到质产生了变异,并最终从宫廷流到民间,繁衍开来。
其次,清末和民国年间,社会动荡,外敌入侵,连年兵灾,致使长江中下游的许多中小城市的商人和歌妓退居以致定居到象武冈这样的山城,为武冈丝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由于戏曲的蓬勃兴起,丝弦这类小曲在占领不了大舞台的情况下,只有在小城、乡间扎根生存,经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整理,其地方特色也变得越来越浓郁,最终成为武冈民间音乐中一朵清香的小茉莉——武冈丝弦。
初步考究,武冈第一代演唱丝弦者为张坦宜,后来有李七爷、李国珍、它它麻子,焦和尚、游云龙,杨瑞祥、张玉如等。当时县衙里有一名官员名叫钟藻,其人酷爱丝弦,他和游云龙一起,对武冈丝弦进行过一些词曲的加工,这就不难看出,武冈丝弦的演变过程。
丝弦道具简单,唱腔优美,表演形式生动活泼,且雅俗共赏,不受场地限制,随处可作演,因而到了清末民初,丝弦在武冈的街头小巷,乃至乡村院落己经广为传唱,或冬天围炉赏雪,或夏夜巷口乘凉,都可闻到丝弦之声。有钱人家的寿诞、婚姻、喜庆,商家为招引客商也往往请丝弦班子去演唱,凑热闹。抗战胜利后,中央日报社湖南分社社长唐际清在家乡武冈竞选国大代表时就曾唱过三天丝弦,并主动发起组建过“丝韶文社”。慢慢地,武冈丝弦不但遍及武冈城乡,且远流于武冈周边地区隆回、洞口、新宁和邵阳一带。
再从武冈丝弦演奏的主要乐器来看,扬琴和瑟琶,在唐代以前就流行于江浙一带,它不产生于武冈以至湘黔地区。与湘黔一带当今少数民族的粗犷豪放的山歌唱腔相比,武冈丝弦曲调优美,唱腔婉转,颇具江浙吴音软语的遗风,词的风格更具宫殿文学的特点,与湘黔一带粗犷豪放的山歌及唱腔大不相同。
那么,武冈丝弦又是怎样独树一帜的呢?我认为,一是道白所形成的地方特色;二是随着时代的前进,曲目的不断创新发展了原丝弦的风格。
以丝弦的道白而论,武冈丝弦的道白都是祁阳腔,这是因为祁剧在武冈的历史较悠久,影响较广,是“大戏”。而戏曲的道白与丝弦的道白都是韵白,那么,丝弦在演唱过程中慢慢向流行较广的戏曲靠拢,吸收“大戏”的道白形式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到后来,话剧占领了舞台,丝弦也紧跟时代步伐有了新的进步。现代丝弦戏《双送煤》《一箩谷》等搬上了舞台。武冈丝弦《方向盘》参加湖南省曲艺调演获得好评。湖南省花鼓剧院的曲作者张国辉(花鼓戏《补锅》的音乐作者)看了以后约我谈话,说:“武冈丝弦有特色,旋律很优美,很有挖掘潜力。”并嘱我“好好研究。”京剧《龙江颂》的《闸上风云》一场也用武冈丝弦移植,由湖南省民间歌舞团伴奏演出。他们对武冈丝弦很感兴趣,一位姓卢的女乐手说:“这曲调好听,我一定要背下来。”
本文编辑:铁打的宝庆
免责声明:本站所刊载的所有内容来自网络,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