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加载中...

朱元璋的儿子与武冈丝弦

添加时间:2017-09-27 14:29:34 来源:宝庆故事会 浏览: 收藏本文

  公元1424,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十八个儿子岷庄王朱楩由福建迁到武冈。他不问百姓疾苦,不理政事,整天沉醉在花天酒地里,迷恋在宫女们的莺歌燕舞中。

  其中有大部分宫女来自江浙一带,她们把当地的民间小调“江南丝竹”带到了武冈,专为朱楩演唱。

朱元璋的儿子与武冈丝弦

  这些曲调由于悠雅动听,很受朱楩喜爱。朱楩的子孙在武冈传袭王位14代,272年。期间宫女交替更换,凡年龄大一点的都转到民间,民间也就流行了“丝竹”的传唱,形成了“武冈丝弦”。

  还有的宫女被流放到常德,这些曲牌也同时带过去了,融入到常德的地方小调中,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了闻名全国的“常德丝弦”。

  武冈丝弦,已有四百多年的演唱历史。是在元杂剧、南曲、小令、江南丝竹音乐的基础上,经朱王府的乐师、歌妓吸收武冈、邵阳一带的民歌、小调加工而成的。

  主要流传于以武冈为中心的邵阳、隆回、洞口、城步、新宁等地,是湖南曲艺的一个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元璋的儿子与武冈丝弦

  1956年,邵阳市行署文教科组织普查队伍,对传统曲艺进行深入发掘、整理,编印了《武冈丝弦音乐》。

  2006年,武冈丝弦成功申报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5月,“武冈丝弦”列入全国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时至1895年—1898年,当时县衙干事浙江人张坦宜酷爱“江南丝竹”,弹得一手好琵琶,在武冈音乐爱好者中很有影响。

  期间,武冈多才多艺的音乐界名人李国珍拜张坦宜为师学艺。

朱元璋的儿子与武冈丝弦

  两人经常一起切磋。在弹唱“江南丝竹”的同时,又将武冈本地的地方花鼓及祁剧昆腔、湘剧高腔、汉剧高腔等剧种融入其中,并吸收以花古戏曲牌为主,运用其它戏曲声腔节奏缓慢,曲调清柔婉转的特点,进行武冈丝弦的探讨与创新。经过不断发展变革,逐步形成了武冈丝弦音乐的独特风格。

  到了二十年代初,武冈丝弦发展到了高峰,并成立了“都梁丝弦委员会”,推选李国珍担任会长,王少郁、李石娘等七位能歌善奏的著名艺人为委员,将丝弦内容全面规范,并将曲牌发展到几百首,在省内外很有声望,成为湖南著名的四大丝弦之一。

  解放后,县文化馆于1956年、1960年先后两次组织邵阳彭柳林、武冈陈升蘶、邓小龙、邓兴艾等人对武冈丝弦进行搜集整理,并邀原唱老艺人杨端祥来武传唱。可在文化大革命中,将搜集整理的资料付之一炬。

  直到1979年在上级关于抢救民间音乐的指示精神下,文化馆又组织专业人员罗树林等进行抢救性搜集。

朱元璋的儿子与武冈丝弦

  可原唱老艺人也只幸存二位。几百首曲牌中,完整的折子戏只留下《秋江赶船》、《双下山》及曲牌《西宫词》、《摘葡萄》等不到二百首,有很多的好曲牌已经失传。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增强,武冈丝弦又重新活跃在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生活中。特别是近10多年来,无论从家庭聚会到音乐茶馆,从大街小巷到公园广场,及大小音乐晚会都能听到悠扬的丝弦音乐。

  在每年的省、市文艺大赛中,武冈丝弦总是受到欢迎和赞赏,并多次捧回大奖。随着武冈丝弦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喜爱并参于到这种民间音乐的传唱和变革中来,武冈丝弦这朵传统音乐之花定会千秋艳丽。

  2011年5月,“武冈丝弦”列入全国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几年来,武冈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管理、保护、传承、发展“武冈丝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朱元璋的儿子与武冈丝弦

  成立机构,出台文件,管理“武冈丝弦”。2006年成立武冈市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2011年5月成立武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办公室,2012年3月,成立武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定编三人,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专门开展“武冈丝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还专门成立“都梁风艺术团”,保护、传承、演出“武冈丝弦”。为进一步保护好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市政府专门下发《关于加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冈丝弦”保护传承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重点加强“武冈丝弦”保护、传承、发展的有关工作。

  解决经费,编辑出书,保护“武冈丝弦”。武冈市建立了“武冈丝弦”专项基金,将有关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壮大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基础。

  积极发挥武冈丝弦传承人邓星艾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挖掘整理资料,吸收现代文化的长处和现实生活的内容,现已将200余篇丝弦曲目编辑成书稿,由财政解决专项经费,即将印刷成书。

  项目带动,培训交流,传承“武冈丝弦”。为落实“武冈丝弦”传承交流的演出场地,武冈市于2012年3月立项建设武冈丝弦传承交流会所,成立了项目建设指挥部,市人大副主任邓小兰任指挥长。

  并将这一项目作为全市文化重点项目予以政策、人员、经费等方面的重点支持。建成后,将定期组织开展“武冈丝弦”的传承、交流、演艺活动。壮大“武冈丝弦”演艺队伍,该市还采取措施,培训人员,聘请邓星艾等老师,在武冈师范、武冈二中等学校培训学生,为“武冈丝弦”培养后备人才,切实壮大了“武冈丝弦”演艺队伍。

  同时,为把“武冈丝弦”做大做强,打造武冈文化名片,市委、市政府领导先后5次奔赴北京和长沙,成功争取到“武冈丝弦”进入十二五保护规划,并已列入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金扶持项目。在十二五期间,文化部等上级主管部门将每年给予五百万元资金支持。

  为了学习借鉴“常德丝弦”的发展经验,4月8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姚鹏飞率队到常德市鼎城区考察学习。该市专门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常德丝弦艺术团”的经验介绍,双方就丝弦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进行充分交流,并签订协议,同意建立交流和合作机制,定期开展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丝弦艺术的发展。

本文编辑:铁打的宝庆

最新更新

最新排行

免责声明:本站所刊载的所有内容来自网络,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4

湘公网安备 430104020008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