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古称宝庆,民国以前,从市府去省会长沙有一条著名官道:从今大祥区古城门出发,经十井铺、龙王桥,过今邵东县黑田铺、廉桥,至双峰、湘乡、湘潭、长沙,俗称“大东路”。
这条路也是历代邵阳人外出长沙及湖、广、江、浙等省读书、参军、经商的必经之路,魏源、蔡锷、魏光焘、蒋廷黻、贺绿汀、匡互生等乡贤当年就是沿着这条路抵长沙、入京师,创立不朽的功业。
在这条路必经的邵东县黑田铺镇境内,有一座古老的“资东书院”,创立近两百年,人才辈出,誉满三湘。
追溯资东书院的历史,要从清道光七年(1827)年说起。黑田铺,昔名黑田市,汉唐以来历为驿站,有巡检署,有黑田公馆。清朝的黑田市,经济发达,当时黑田司巡检沈登伍继前任未果之业——倡建资东书院,劝募得田60余亩,建馆于距黑田铺街西端约一公里的枫树坳,因学校位于资江的东面,故取名“资东书院”。
资东书院最初属于半官半民的性质,“设首事三人,院务由山长(院长)主持,配举人为教习。课程以儒家经典为主,兼习诸子百家选集。”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唐人杰等呈请县府将书院迁于巡检废署(今黑田铺建中村太公山下)。清咸丰十年(1860),谢春池等发出《劝修资东书院告示》,“响应甚广,已有田五百亩左右,为彰善举且刻石勒碑。”
资东书院自诞生起就得风气之先,尤其是清末至民国,湖南是革命维新最强烈的省份,省城的先进思想通过“大东路”最先被传播到这里。同时,宝庆地处湘中腹地,相对其他地区偏远、闭塞、落后,人们普遍思想保守,民风强悍,以致于新旧思想常在这里激烈交锋。因此,从1827年建校至今,资东书院既产生了贺金声、匡互生、谢伯俞、徐君虎等在此学习或战斗的动人事迹,又流传着“匪首”、“反动派”原国民党63师中将师长陈光中的种种故事。
翻开资东书院历史,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贺金声。这位有“民族义士”之称的乡贤,生于1853年,字忠怀,号直方,今邵东檀山铺乡人。
贺金声是资东书院走出的文武双全的人物:光绪七年(1881)考中秀才,十八年(1892)被知县毛隆卓委任为东乡团总。二十三年(1897)邵阳大旱,他召集地主豪绅开会,迫令捐谷救灾。义和团运动后,他对湖南的天主教传教士仗势横行乡里极为气愤,在邵东余田桥召开乡民大会,痛陈洋教士、地痞、游勇危害社会的罪行。并在邵阳境内及衡州、郴州、桂林等地到处张贴告示,进行反帝宣传。
光绪二十八年(1902),贺金声在邵东发动农民起义,组织“大汉灭洋军”,声震南方数省。同年9月被湖南巡抚俞廉三诱杀于双峰县青树坪。就义前,他自撰挽联:“视死早如归,说甚么力锯鼎烹,使人寒胆;一身安足惜,只天下颠连困苦,令我伤心。”铮铮铁骨跃然纸上。
位于邵东县城西南的贺金声墓庐
匡互生是继贺金声之后,又一位从资东书院走出的民族英雄。这位资东书院的高材生,生于1891年,字人俊,号务逊,今邵东县廉桥镇丰足村人。辛亥革命时,他曾跟长沙革命军攻打巡抚衙门。1913年在长沙邵阳中学读书时作文痛骂北洋军阀。1915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
北师大毕业前夕,匡互生组织发起著名的“五四”运动,反对北洋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巴黎和约,“火烧赵家楼,痛打卖国贼”。毕业后,担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主张民主办校,破格录取只有中专学历的毛泽东担任一师的教职。后来又创办著名的立达学园,成为教育家。
匡互生的事迹,我曾专门著文记述(点击阅读《“五四”英雄匡互生:火烧赵家楼、痛打“卖国贼”的邵东硬汉》),读者可详阅之。
谢伯俞在资东书院史上,被认为是闪闪发亮的“红星”。
谢伯俞,生于1905年,今邵东县黑田铺人,幼年就读于资东书院。1924年7月,小匡互生14岁的他同时报考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 ,均以第一名录取,但他选择了有公费的北师大理预科。在北师大,谢伯俞加入中国共产党 ,成为李大钊的助手。为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底又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他身兼国民党北京市特别党部第三届执行委员会委员、组织部长 ,同时又是中共北师大支部书记。
1927年4月,李大钊、谢百俞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绞死,谢牺牲时尚不到23岁。人们认为,谢伯俞如果不被杀害、活到解放后,会成为共和国元勋。
徐君虎是邵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原名徐虎,别名徐筠甫,号称“徐老虎”。解放前,他担任邵阳县(当时的邵阳县很大,包括今邵阳市区、邵阳、邵东、新邵等地区)民国政府县长。其最著名事件是,在邵阳剿灭土匪和大胆处理“永和金号劫案”,敢把涉案的顶头上司,当时的邵阳专署专员兼保安司令的孙佐齐送进监狱。
“老虎县长”徐君虎照片及书法
徐君虎非邵东人,他是邵阳新宁人,资东书院之所以和他发生关系,是因为他在担任邵阳县县长期间,两次率领县保安团到黑田铺一带剿匪,带兵进驻资东书院。在书院,他经常组织学生座谈,勉励大家“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黑田铺至今流传着这位“老虎县长”穿草鞋胼手胝足,惩治土匪恶霸的故事。
徐君虎生于1905年,一生经历清朝、民国、共和国三朝,历经劫难却总能逢凶化吉,晚年在邓小平复出后还担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等职,以90岁高寿病逝于长沙。这固然有天佑善人的原因,也与他早在留学苏联,与蒋经国、邓小平、张闻天、左权、周小舟等人是同班同学有关。
历史的天空不全是群星璨亮,与资东书院颇有渊源的陈光中则是争议人物。
这个生于1897年的邵东人(原藉双泉铺乡),字桂山,号德隆,早年在湘西为寇,后加入国民革命军开始军旅生涯。他参加过北伐战争,担任营长,后来被蒋介石任命担任湘东剿共司令、新编第32师师长、第63师中将师长等职。
陈光中一生致力于拥蒋反共,1949年兵败被俘后被处决,至今被刻画成“杀人如麻”的恶魔,但不为人知的是,这个被认为是“匪首”的人却对家乡的教育、民生和历史文化建设给予诸多支持。上世纪30年代,陈光中听说资东学院停办以后,慨然损赠法币2000元,将书院当出的田土赎回,并添置校具,遂于1937年秋季重新开办。时人为了表彰他重兴资东学校这一义举,为之单独刻碑传世。
此外,他还首倡筹款并赠儒林街陈氏花园开办邵阳公医院(今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并从江浙一带搜寻《宝庆府志》孤本捐款重印,使邵阳的历史得以保存。
陈光中军功章及重印《宝庆府志》题字
我看过陈光中为重印《宝庆府志》写的序文和题字,其为文雍容,书法峻秀,造诣远在今日官场众多光辉人物之上,难以让人把它们与“杀人如麻”的恶魔、土匪联系到一起。
俱往矣,细数资东书院的风云人物,其实不止以上几位,其中绝大多数人已湮没在历史烟云里,连名字也不曾留下,宛若广袤夜空中划过的一颗颗流星。
解放后的资东书院,曾被改名为“黑田铺完全小学”,1971年又开始招收初中班,将学校更名为“黑田铺学校”。1986年春,正式恢复了“资东书院”校名。从1827创立至今,资东书院不知不觉走过近两百年岁月,成为邵东县最古老的学校。
今天,站在书院大门口,仰望校门正中“资东书院”匾额,吟哦门柱上那副写于190多年前的对联:“资水源头会,东山道貌高。”我情不自禁想起一句话:“事业文章,随身消毁,而精神万古不灭;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如斯。”
本文编辑:铁打的宝庆
免责声明:本站所刊载的所有内容来自网络,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