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加载中...

邵东名胜古迹(一):孕育邵东历史文化的昭阳侯城

添加时间:2017-11-08 07:54:20 来源:文/陈胜乔 浏览: 收藏本文

  说及邵东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百工之乡、商贸之都。上世纪90年代,因为率先发展五金等小商品经济,邵东县域综合实力在湖南省排名第二,创造“邵东现象”,以致江浙很多市县来取经问道。即使今天,邵东的成绩仍有目共睹,是湘中商品集散中心,全国箱包生产基地、全国最大打火机生产出口基地。邵东城镇化也高速发展,截至目前,县城面积接近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30万,在湘中地区名列前茅。

  一座城市不仅需要繁华,更需要底蕴。邵东除了经济、城市快速发展,还有值得骄傲的历史文化吗?当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越来越多人从乡村涌进城市,我们是否需要思考这座城市的根在哪里,它将何去何从?

  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我们多年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赚钱看得高于一切,甚少去了解和发掘家乡的历史文化。

  邵东是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昭陵侯城遗址,佘湖山云霖寺,皇帝岭庵堂,九龙岭翰墨池,明清建筑荫家堂和山塘古屋、范家山洪桥等,每一处都有动人的故事,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

  先说孕育邵东历史文化的昭阳侯城。

  关心邵东发展的人都知道,邵东正在努力申请“撤县设市”,有识者建议它改名叫“昭阳市”,县城前几年还修了一座昭阳公园,融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是全县最大的公园。为什么要打“昭阳”这块名片?因为“昭阳”最能代表邵东,它是邵东历史文化的源头。

  邵东在周朝时属荆州,相传西周召伯南巡到过甘棠角、棠下桥推广文王政治。这说明三千年前,邵东境内文化已较发达。秦朝邵东属长沙郡。汉朝初邵东为长沙王国昭陵县领地。公元5年,汉平帝刘衍分昭陵县东境置昭阳侯国,封长沙王刘刺之子、汉景帝六世孙刘赏为昭阳侯。当时的昭阳侯国,地域大致相当于今邵东。邵东在历史上单独建制为侯国(相当于现在的县)一级政体,是从这时开始的,以后经东汉、蜀、吴、晋、宋、齐、梁、陈八个朝代,连续近六百年(直至公元581年隋灭陈),今邵东地域一直为县一级单独建制,只是隶属和名称常有变动而已。(参考胡永明《邵东历史沿革略记》)

  昔日的昭阳侯城,位于今邵东县城旁边的黄陂桥乡同意村境内。从县城的大田车站沿S315省道东行约一公里半,左拐往北沿着一条村道前行一公里就即达。这是一块三面环水,南面对山的开阔土地, 左边是一片竹林,右边不远处有农家,邵东母亲河桐江就在它旁边流过。

  经历岁月风雨侵蚀,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昭阳侯城只有几百米长的颓垣残壁,上面长满草木,望之如同荒野土坡。如果不是旁边竖立着“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昭阳侯城址”的石碑,人们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两千年前的一个封建侯国城墙。

  专家考证,昭阳侯城呈长方形,东西宽250米,南北长350米,四周是夯土城墙,四角有城楼台基,设计格局和建筑结构均仿照古长安城。荒废的城墙高约三四米,每隔一段距离有一个垛堞,虽然全部用黄土垒成,但摸起来硬梆梆的,感觉非常结实。遗址附近曾出土青铜剑、铁刀、方格纹陶罐、砖、瓦等。

  对旅游者来说,今天看到的昭阳侯城满目凄凉,甚至连一块像样的砖瓦也难寻觅,未免会感到失望,但如果抛弃旅游“饱餐秀色”的惯常思维,用心去感悟岁月给眼前风景带来的沧桑变化,将收获全新的人生感悟。

  站在昭阳侯残存的城墙面前,仿佛置身于两千年前,正看见意气风发的王子率众筑城,其指点江山、一呼百应的气势,是何等风流。侯城建成后,但见宫殿宏伟,楼台曲折曼回,往来冠盖云集,美女轻歌艳舞。日落黄昏,突然风卷旗扬,远处烽烟弥漫,铁骑阵阵,裹挟风卷残云之势冲向侯城。

  我小时候听父辈讲过一个传说:古代的邵阳市(古称昭陵,包括今邵阳市大部分地区)的市府曾设在邵东,即昭阳侯城,但后来资江边的人们对此闹意见,双方最后只好采取“称土的重量,哪里的土重就设在哪里”的决定。“因为那边的人狡猾些,往土里掺沙子,他们的土称起来比邵东的土重,所以市府最终设在了那边。”

  传说未必可信。一座城市的发展是由综合实力决定的。纵观历史,无论邵阳市还是邵东县,过去两千年,推动城市发展升级的是一代又一代人们在先贤的荣耀和光辉的激励下,基于传统自强不息,勤奋开拓。这才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对昭阳侯城而言,两千年前,这里是一片繁华,现在却成为荒野耕地,弹指一挥间,沧海变桑田。谁也无法断定,若干年后,是否再来一次轮回。

  站在昭阳侯城残存的城墙上,可看到不远处是蓬勃发展的邵东新城,街上车水马龙,熙来攘往,但其中有多少人知道邵东曾有一段这样的历史:在我们居住的城市旁边,曾有一座繁华的昭阳侯城,是她孕育了邵东的历史文化?

本文编辑:铁打的宝庆

最新更新

最新排行

免责声明:本站所刊载的所有内容来自网络,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4

湘公网安备 430104020008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