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加载中...

新宁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峒瑶族跳鼓坛

添加时间:2017-10-14 18:00:38 来源:李崇林 浏览: 收藏本文

  新宁县位于湘西南边陲,境内聚居汉、瑶、苗等21个民族。瑶族主要分布在麻林、黄金瑶族乡及周边乡的八峒(即麻林峒、黄卜峒、逻绕峒、深冲峒、桃盆峒、茶坪峒、圳源峒、大绢峒)地区。“新宁八峒瑶族跳鼓坛”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祭祀活动,又称竹王祭、打鼓坛,当地瑶语又称为“伴娑坛”。 据明万历年所修《宝庆府志》记载:宋朝绍兴年间,一支古夜郎国的遗民,经贵州,黎平辗转广西宜州,经湖南莳竹来到新宁八峒定居下来,他们自称自己为“阿黎人”并把古夜郎祭祀竹王的习俗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直至今天。明万历年所修《武冈州志•瑶俗篇》记载:“八峒瑶族人崇奉之神玉面天尊即竹王也。”

新宁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峒瑶族跳鼓坛
新宁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峒瑶族跳鼓坛

  跳鼓坛先要设竹王祭坛,每年谷雨节后,八峒的瑶民族首就汇聚在一起,“起款”商议祭祀竹王大帝,然后出黄榜张告八峒,宣告祭仪。由最高的掌坛法师在依山傍水的竹林地中选定一块“鼓坛地”,由法师指定三根粗壮鲜活的竹子为祭坛的支架,把他们尖梢捆扎在一起,削竹为瓦,建成一座“竹寮”,然后用36根竹椿柱围场,七十二根藤索为禁,分设东、南、西、北四门,在场地中央安放三块神石为台,石台上放鼎锅为炊,祭坛里竖起竹王及其他众神像开始祭祀。明万历年所修《宝庆府志》载有古诗一首赞咏其事:“竹公溪畔水茫茫,溪上人家赛竹王;铜鼓蛮歌争上日,竹林深处拜三郎。”

新宁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峒瑶族跳鼓坛
新宁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峒瑶族跳鼓坛
新宁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峒瑶族跳鼓坛
新宁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峒瑶族跳鼓坛

  “新宁八峒瑶族跳鼓坛”有三年一小庆,七年一大庆之习俗,小庆为3天,大庆为7天。分五个阶段进行:

  1、东庆(庆在瑶语中就是跳的意思):由法师率领首士及舞队从东门入坛,作一年农事模拟表演,随后率舞队转入南门。

新宁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峒瑶族跳鼓坛

  2、南走:法师率队从南门入,作耨苗,逐兽奔忙状,共作九九八十一转,称为“勾脚”;

新宁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峒瑶族跳鼓坛

  3、中盘:转入中坛,作男女谈情说爱的表演,称为“盘脚”;

新宁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峒瑶族跳鼓坛

  4、北挂:由中坛转入北门,表演男女交配舞,称为“挂脚”;

新宁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峒瑶族跳鼓坛

  5、西拐:北挂之后转入西门,表演子孙繁衍舞,青壮年男女携儿带女,蹒跚而行,老年人弯腰驼背,手执拐杖,一步一拐,称为拐脚。

新宁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峒瑶族跳鼓坛

  东庆、南走、中盘、北挂、西拐,是为了表现瑶胞整个的人生旅程,从生产、生活、男女相爱、交合生育、儿女成群,到老年西逝,显现了瑶族人原始的世界观,是目前国内唯一原汁原味保存“祭竹王”的一种祭祀活动;是集歌、舞、乐、傩及祭祀仪式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是新宁瑶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和民俗学的研究价值。《八峒瑶族跳鼓坛》于2006年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新宁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峒瑶族跳鼓坛
新宁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峒瑶族跳鼓坛
新宁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峒瑶族跳鼓坛

本文编辑:铁打的宝庆

最新更新

最新排行

免责声明:本站所刊载的所有内容来自网络,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4

湘公网安备 430104020008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