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指出,湘军实际上有三支,一是曾国藩、胡林翼、彭玉麟等统帅的湘军;一是左宗棠、刘锦堂统帅的湖北楚军;一是江忠源、刘长佑、刘坤一统帅的湖南楚军。
实际上,最早的湘军是江忠源统帅的湖南楚军。时间可从咸丰元年(1851)算起。太平天国金田起义,进攻桂林。赛尚阿奉命督师征剿,奏调江忠源赴营差委。他募集新宁乡勇五百人,叫做“楚军”,开赴桂林,开了湖南乡勇出省作战的先河。“湖南乡勇出境讨贼,自此始也。”(曾国藩《江忠烈公神道碑》) 这是湖南地方团练升格为正规部队之始,也是湘军的最早起源。楚军以后发展到上万人,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一支劲旅。因此可以说,江忠源是湘军的重要创始人之一,有“湘军鼻祖”、“湘军之父”、“湘军第一将”之称。
纵观湘军的产生和崛起,与清末新宁的三次农民起义有直接的关系。
一、新宁历史上就有农民起义的传统
新宁县位于湖南省的西南边陲,偏僻闭塞。南与广西接壤,南岭山脉五岭之一的越城岭横贯东南,雪峰山支脉纵贯西南。境内山高岭峻,起伏绵延,属典型的江南山丘地区。
新宁的历史比较悠久,西汉元朔5年(公元前124),以黔巫中地立夫彝侯国,始有建制。以后,县名数易,到南宋绍兴25年(1155),置新宁县。意即“绥靖安定之后,不可不有新之宁之也”。自明朝以后,行政区划和其他汉族地区大多一样,县以下设乡、都、里、村。不同的是,新宁另设“峒”,所谓“峒”,本意是指山洞,后引申为指石头较多的偏僻落后地区,也指少数民族聚居区。新宁共设“八峒”,这“八峒”是指麻林、大绢、深冲、罗尧、黄背(卜)、圳源、黄崖、桃盆,均位于新宁西南部靠近广西、湖南城步的大山中,为瑶族、苗族少数民族聚居区。解放后主要划为麻林和黄金两个瑶族乡,部分划为崀山镇管辖。八峒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称为“峒话”,用于内部日常交流。
因为地处山区,“天高皇帝远”,人民倒也安居乐业。但自然条件的艰苦,群众生存之不易,与外界较少交往等等,形成了当地人民刻苦耐劳、不畏强暴的品性。个性爽直,互助团结。恪守诺言,讲求义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畏强权,奋起反抗。每遇官府及恶霸等压迫,必然起事反抗。而且这种反抗精神,特别强烈。尤其是八峒瑶民,表现尤为突出。
光绪《新宁县志·兵事志》载:“顾其地外界粤疆,内连瑶峒。前此苗僚叛服不常,一有蠢动,辄至县境抄掠。官军入其巢穴,则先窜匿箐莽。军出,复尾之,肆其狼噬。故邑里自唐宋以来,寇患极多。”
唐以前小规模农民起义,可惜没有什么文字记录。但宋以后,多有史料可查。
据史料记载,自宋、明以后,这里爆发了多次农民起义,震慑朝廷。
(一)、宋杨再兴本是啸聚山林的头领,后成为岳飞麾下的抗金名将。
岳飞部将杨再兴单枪踹金营,血染小商河,其英勇壮举,妇孺皆知。殊不知他是湖南新宁人。
据《宋史》和《新宁县志》(光绪志)记载,杨再兴,新宁盆溪(今崀山镇)人,瑶族,宋崇宁三年(1104)生。因为生长在大山中,自幼习武,赶山打猎,练就一手百步穿杨的弓法。长大后身躯魁伟,容貌粗犷,个性爽直,臂力惊人。时逢乱世,加上地方偏僻,他凭借武力,啸聚民众,称霸一方。
绍兴元年(1131),绿林曹成率部从北方攻入湖南,打到新宁,杨奋起反抗。因寡不敌众,被曹军俘虏。曹见其身躯奇伟,武艺超群,即委为头领。后随曹攻入广西,占据道、贺二州,奉命把守莫邪关。
第二年,负责湖南一带剿匪的荆湖路安抚都总管岳飞受命进剿曹成,进攻莫邪关。岳飞的第五将韩顺夫、弟弟岳翻均为杨再兴所杀。
后来曹成兵败,杨再兴败退时不慎坠入深涧,被岳飞部将张宪擒拿。正要杀他时,杨再兴大声呼喊:“愿执我见岳公!”于是被绑着见岳飞。岳飞见其魁伟勇武,豪气冲天,是一员虎将,认为如此将材难得,便以抗金为重,不计个人恩怨,慨然为之松绑,说:“吾不杀汝,汝当以忠义报国。”杨再兴大为感动,从此铁心追随岳飞南征北战,成为抗金名将。
最后,在大战小商河时,因雪掩河道,战马陷入河中,金兵乘机万箭齐发,杨再兴英勇战死,年仅36岁。《宋史》载,“再兴战死,后获其尸,焚之,得箭鏃二升”。
(二)、明正统14年(1449)杨文柏起义
杨文柏,明宣德元年(1426)生,苗族,原籍广西,后率一小部队进入新宁县八峒地区。
明正统十四年(1449),杨文柏不堪忍受明王朝及其地方统治者对八峒苗、瑶等各族人民的残酷统治和剥削,自称“葡萄大王”,联合八峒瑶民共同起义反明。邻近的湘、桂边境苗、瑶各族纷纷归附。义军千余人,兵分两路,直指县城。一路从潘家凹取石门隘;一路从鹅梨凹出鱼洞口隘会师水庙。新寨巡检、百户阻击,被义军击毙。义军迅速攻克烧毁县城。
景泰二年(1451),明左都督李震自广西领重兵前来镇压。大军压境,杨部只得撤兵回峒。
天顺元年(1457),杨文柏又率部打出来,向宝庆、武冈一带活动。明王朝调邵阳武官杨海清率军镇压,杨文柏率部迎敌,终因寡不敌众,被重重围困,血战至死,时年31岁。起义失败。
二、清末新宁三次农民起义
(一)、清道光16年(1836)蓝正樽起义
蓝正樽,号元旷,麻林峒(今麻林瑶族乡)人,瑶族,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生,邑庠生。
清道光十四年(1834),蓝正樽与童生陈仲潮、雷克绍等在麻林高庵堂多次商议,拟定“除地痞”、“严客民”、“逐汉奸”等计划。提出“改庵为祠,以族化乡;鼓励勤耕,发展生产;广兴义塾,崇尚礼让”等建议。上报官府后,官府不但未予采纳,反而加紧迫害,蓝正樽多次遭到峒霸追捕,只得避匿圳源峒陈仲潮家。至此,蓝决心进行反清斗争。
蓝在陈仲潮家避匿期间,结识九龙庵和尚、“斋教”头领张永禄,便利用“斋教”作掩护,以斋教徒为基础,组织“龙华会”,向瑶民宣传反清主张,得到张永禄极力支持。接着,去黄崖、桃盆等峒串连,并派会员雷再行、蓝正耀赴大绢、麻林等峒暗地活动。饱受峒霸、官府重重压迫、剥削的八峒峒民纷纷响应,入会者近4000人。为防不测,在进峒必经的石门、鱼峒、黄桑、南风界、獐麂界、罗汉峒等隘口分设专卡,严密防守,并集铁工铸武器,伺机起义。
龙华会声威渐扬,不仅新宁、城步、武冈民众闻风归附,宝庆、衡阳等地饥民也纷纷投靠,峒霸、地痞迅急向县府告密,新宁知县欧阳熊急告宝庆府,率清兵三千前来进剿,在鱼峒口即被义军截击,全军败溃。
道光十六年(1836)二月,蓝正樽在九龙庵堂大扎将台,称王拜将,建立组织,正式宣誓起义。蓝正樽自称“卫王”,号元“刚建”。封张永禄为军师,罗才清、邹元佐、蒋玉元为大元帅,陈仲潮、陈久拔、陈仲德为敬贤师,张学修、张昌虎、杨再光为敬良师,李柏为将军,蓝正大管运粮草,颁布《王政十三条》。决定兵分三路,进攻武冈州城。
兵临武冈城下,知州诈降,义军直入时,伏兵四起,猝不及防,伤亡惨重,只得退守蔡家田塘蒋氏宗祠。当地团练头子张谦,假意犒劳义军,暗向州衙告密,加之义军内部有人变节,欢宴间,忽遭内外夹攻。蓝正樽杀出重围,与其他各部失去联系,身边只有儿子蓝琢玉,便携子化装逃往广西。张永禄和陈仲潮收集余部返圳源,清军又遣兵捕杀。陈仲德率领的小部义军突出重围后,隐于罗汉峒马股山,终因广西、湖南邻近各州县拥兵连营追剿,陈等40余人全部殉难。
蓝正樽父子逃往广西后,在金秀地区瑶族同胞掩护下,继续从事天地会的反清斗争,道光三十年(1850)病逝,终年61岁。其子蓝琢玉投太平军。
(二)、清道光27年(1847)雷再浩、李辉起义
雷再浩,瑶族,黄卜峒(今窑市镇)人,生年不详,以佃耕、砍樵为生,信青莲教,入天地会。清道光十六年(1836),瑶民蓝正樽起义失败,株连甚广,许多瑶民被杀,瑶寨被烧。雷再浩毅然接过义旗,于黄卜峒承天堂筹划再次起义。
李辉,新宁人,生年不详。道光十六年,始在白莲教中以诵经为名,暗地联络会众,与雷再浩共谋起义。
雷再浩、李辉并广西全州县李世德,共创“帮帮会”,组织平民反清。李世德于全州结会,雷再浩、李辉分别于新宁八峒、瑶市、盆溪及县城等地发展会众。几年后,这些地方都有“帮帮会”组织,会员2万余,众推雷再浩、李世德为总大哥,李辉为元帅,拟于道光二十七年九月十八日(1847年10月26日)起义,攻新宁城。因走漏风声,知县李博召乡勇千余人守城,并与江忠源、邓树堃、邓新科等商议,内外戒严,保甲连坐,搜捕会众。九月六日,4名会员被捕,形势严峻,李辉奔黄卜峒告雷再浩。雷速与李辉、李世德商议,提前起义。李世德回全州聚众,雷再浩、李辉一边制旗造矛,一边分头组织人员。
九月八日(1847年10月16日),雷再浩在黄背峒,李世德在广西滑溪宣布起义。十二日,知县李博、地主团练首领江忠源、邓树堃带官兵乡勇2000人,围攻黄背峒。雷再浩设防未固,急率部往全州庄塘与李世德部会师。李博扑空,烧毁雷再浩住房。义军一路劫富济贫,贫苦民众纷纷参加,队伍增至千余人。雷再浩当即设营扎寨,兵分5营,各营设首领。十四日,义军进攻广西全州咸水口,大挫官军。十五日,复回新宁,拟攻县城。因城内兵马众多,戒备森严,难以逾越,决定另辟广西五排新根据地。雷再浩、李辉率队二十二日攻克瓜里,入五排。二十五日越小池山岭,与广西官兵相遇,杀官兵千总刘春林、外委陈国雄及兵丁40余人,夺大批军火。乘胜攻占白洞、梅塘、石门坪、茶坪、大托等地,队伍发展到3000人。
起义军声势日大,朝廷令广西、湖南巡抚力堵速剿。李世德战败自缢,雷、李收留其余部,转战广西,十月十二日至把火市,毙官军守备李廷杨、外委马瑞春、马学谦,额外彭文志及兵丁80余人,击伤都司何廷标,缴获抬炮22台、鸟枪数十支,起义军取得重大胜利。
此后,官军加紧围剿,雷再浩接连受挫,只得回转新宁八峒固守,待机进击。二十二日黎明,乘大雾由黄瓜冲分两路击败官军入深冲峒,掘堑设卡。八峒山高林密,到处悬崖峭壁,易守难攻,官军、乡勇望而生畏。
不久,义军将领陈新进、李尚开叛变,二人诡劝雷再浩弃八峒,攻武冈,而暗中约官军预伏途中。二十六日,雷率军出峒攻武冈,军至毛安,突遭伏击,起义军仓猝应战,伤亡甚重。叛徒陈新进、李尚开乘雷不备,将其绑缚,送清营邀功。次日,官军、乡勇搜山,李辉亦被俘。年底,雷再浩、李辉一同就义于长沙。
(三)、清道光29年(1849)李沅发起义
李沅发,新宁金石镇夫夷村李家湾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正月十五日生。家无寸土,以编草鞋、帮零工维生。
道光二十七年(1847),李沅发参加雷再浩领导的农民起义,并任“铁板”。失败后,转入秘密活动。道光二十九年五月,县境暴雨成灾,谷价昂贵,县署既不劝谕减价,又不开仓平粜。秋后,官绅更重利盘剥。李沅发见民怨沸腾,以“劫富济贫”相号召,创立“把子会”,响应者众,连县中胥吏皂隶也来参加。又集雷再浩余部联合广西“天地会”,拟揭竿而起,共同反清。代理知县万鼎恩探知,捕会众两名。李见事发,与骨干谢有兴等商议即起义。10月13日深夜,他率众三百,自夫夷过白公渡,至县城东门外,烧毁文昌书院。城内会众卢万先等与胥吏皂隶策应开城,一举攻占县城。义军破监狱,放会友,捣衙署,杀知县,开粮仓,济贫民,饱受剥削的贫苦百姓纷纷加入义军,队伍增到一两千人。李将队伍分设五营,各营首领称大哥,李被尊为总大哥。营中树“劫富济贫”大旗,官绅惊恐。拔贡刘长估、廪生刘坤一,赶赴郡府请兵镇压,郡守令其火速回县督办团练。十月十七日,团练乡勇云集围城,义军严密防守,相持20余天。提督英俊、道台杨炳堃率1800人增援。官军、乡勇在刘家井及城西南等处掘地道、置地雷,轰塌城垣多处,城内百姓配合义军运土石修复。日久粮尽,十一月二十九日,义军只得雨夜撤出县城,奔赴罗尧峒。十二月四日,都司张心铭、守备熊钊、经历刘炳南率官军、乡勇追至八角亭,义军反击,击毙熊钊、刘炳南及兵勇数百。义军沿途劫富济贫,百姓踊跃参加。广西猫儿山、五排等地会众赶来回合,队伍壮大到3000多人。又设立十行,委派军师、先锋等官,众推李沅发为王爷。
义军入广西全州,经兴安、灵川至永福复转湖南城步,返新宁,被官军所阻,再转广西,在龙胜与官军参将玛隆阿部遭遇,大挫官军,击毙玛隆阿。
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二十五日,义军抵怀远北部古宜,邓树堃、倪长浩率乡勇出境尾追。李沅发设伏丛林,击毙邓树堃、倪长浩及乡勇40余人。
义军转战湘、桂、黔三省20多个州县,汉、瑶、壮、苗各族民众积极参加,队伍发展到5000人。朝廷震惊,调集湘、鄂、桂、黔四省官军围剿,义军接连受挫。这年四月,李沅发率仅存的200余人冲破重重堵截,复回新宁金峰岭,仍被官军、乡勇包围。终因寡不敌众,伤亡殆尽。四月二十三日,李沅发负伤被俘。六月四日解送京都,八月十七日就义,时年33岁。
三、清末新宁农民起义的特点及其影响
纵观清末新宁三次农民起义,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强烈的反抗精神,顽强的作战能力。官逼民反是中国历史上所有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但在一个偏僻闭塞的小地方,短期内起义次数之频繁,参加人数之众多,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精神,震惊朝野,为中国历史少见。
他们虽然出生于农民,但战斗力很强,在不断同官府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吸引了广大农民参与,也引起了清朝统治者的恐慌。
(二)、直接引发了太平天国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以宗教信仰为联络纽带,创办了“斋教”、“帮帮会”、“把子会”等宗教组织;明确提出“劫富济贫”、反清等政治主张;并颁发纲领,成立组织机构和军事机构。这些,对后来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1836年蓝正樽起义之日,正是洪秀全比较迷惘,在黑暗中摸索之时。蓝正樽的起义,给他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利用传教作掩护,开展活动。而且要到山高皇帝远的山区去,那里政府管束不严,容易起事。
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冯云山与他共图革命。1844年,他们一起去粤北和广西传教。广西北部与新宁接壤,桂平地区离新宁不远,他们更多地接触到一些起义失败逃亡人员,了解到起义的一些情况,做好起义的准备。
1847年雷再浩、李辉起义,1849年李沅发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给他们鼓舞,给他们力量。他们决定,要吸取新宁农民起义的教训,等待时机,大干一场。
(三)、起义失败后,大多数起义人员逃亡广西,参加太平天国,成为太平天国的中坚,推进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四)、为镇压这些农民起义,湖南各地纷纷练勇,后来这些兵勇,参与镇压太平天国,成为湘军。很多兵勇,成为湘军的著名将领。
四、为镇压农民起义而产生的新宁乡勇,成为湘军的前身——楚军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江忠源。
江忠源,字常孺,号岷樵,湖南新宁人。出生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据说其手臂特长,可以垂手至膝。生得气宇轩昂,少年任侠好义,放荡不羁,但很讲信义。
道光十七年(1837),丁酉科拔贡生,后中该科乡举。往北京参加会试时,曾两次护送友人的灵柩回湖南原籍,不畏千里长途,餐风露宿,善始善终,无怨无悔。虽耽误了大考也在所不惜。
在京城,江忠源经好友郭嵩焘介绍往见曾国藩。江忠源“任侠自喜,不事绳检”,声如洪钟,慷慨激昂。曾国藩和他谈些市井琐屑的事情,酣笑移时,江忠源辞出,高声朗朗,作揖后便头也不回地走了。曾国藩目送之,回头对郭嵩焘等人说:“吾生平未见如此人。当立名天下,然终以节烈死。”(《清史稿·江忠源传》)当时天下承平日久,在座闻之者都很惊疑。从此曾江二人相交甚好,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
有一天,江忠源告诉曾国藩说:“故乡新宁有青莲教匪,天下将大乱了。我在家的时候,已经把亲友丁壮都组织起来了,一旦有事,可以防御。” 这就是江忠源练勇的开始,他是清末第一个秀才带兵的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新宁黄卜峒青莲教首领雷再浩聚众起义。江忠源刚好在家,率领乡人,协助县令把农民起义镇压下去了。因功授知县,拣发浙江秀水。
道光二十九年(1849),江忠源正在浙江任上。天地会党人李沅发又在新宁举事。曾国藩写信劝他弃官保家。不久,江忠源丁忧回籍,参与镇压李沅发起义。
1851年,太平军起义,进攻桂林。赛尚阿奉命督师征剿,奏调江忠源赴营差委。江募集乡兵五百人,叫做“楚军”,开赴桂林,打了一大胜仗。但赛尚阿不能采用他的谋略,绿营处处掣肘,他就告病回家了。
第二年,太平军由永安溃围,又攻桂林,他增募一千人,叫好友刘长佑带队,前来增援。又连打胜仗,受副都统乌兰泰器重,升为知府。在全州蓑衣渡一役,以区区一千七百余人的弱小兵力,独当一面,抗拒近两万人马的太平天国大军,几乎使太平天国全军覆灭,南王冯云山战死。王安定后来在《湘军记》中评价“蓑衣渡一战,为保全湖南首功”。
太平军围攻长沙,他从郴州驰援,逼营督战,又打死太平天国南王萧朝贵。长沙城得以保全,太平军引而北去。这时江的“楚军”已扩大到二千人,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咸丰三年(1853),江因功授湖北按察使。不久,又调赴江南大营,帮助军务。转战江西、安徽。不到九个月,升任安徽巡抚。
1854年12月,江忠源在庐州保卫战中殉难,年仅42岁。“文宗震悼,赠总督,予骑都慰兼云骑慰世职,入祀昭忠祠,谥忠烈”。
关于江忠源统领新宁楚军的产生和发展,由张葆连、刘坤一编纂的光绪《新宁县志》记载较为详细:
咸丰元年,洪逆起金田,广西数警。江忠烈(忠源)奉檄首募乡勇五百人赴援,是为楚军出境剿贼之始。自后转战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增至数千人。忠烈殉难后,其弟忠浚摄统全军,忠淑亦有分统,谓之楚军。继楚军而起者则刘武慎(长佑)也。武慎所部多即江氏故军,增募至六千人,剿贼于江西、湖南、广西等省。武慎巡抚广西,刘节帅(坤一)奉旨接统督办浔州军务,更其名曰新楚军。刘节帅巡抚江西,归其弟培一接统。粤境肃清,全军凯撤。而江诚恪(忠义)别起一军,曰精捷营。众亦数千,转战于湖南、贵州、江西、安徽、浙江等省。诚恪在营病故,邓壮毅(子垣)接统其军,剿贵州苗。壮毅战没,军归邓善燮接统。江忠浚又别起一军曰达字营,洎官四川,檄其弟忠淑率领入蜀,追杀贼至甘肃西界。后归陈希祥接统防川。当楚军初起时,尚有李总兵辅朝,特起一军会同击贼于湖南、北、江西等处所,有邑中随营出力迭膺保荐人员大率出入于此。
江忠源所带出的楚军部下,后来有多人成为湘军将军、统帅。
刘长佑(1818-1887),新宁人,一路追随江忠源,后任广西巡抚,两广总督、直隶总督、云贵总督。他授直隶总督是1863年,是清代第一个担任这一重要职务的武职长官,也是整个湘军系统最早成为直隶总督而到天子脚下坐镇的第一人。
刘坤一(1829-1902),新宁人,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后任两广总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94中日甲午战争,任钦差大臣,指挥六万湘军出关作战。他是湘军最后的统帅,倡导“东南互保”、上疏“江楚三折”,大办洋务,是后期洋务运动的领袖。被清廷称为“老成硕望,国家柱石之臣”。
江忠义(1833-1863),江忠源族弟。江忠源死后,与刘长佑分领楚军,任贵州巡抚、贵州提督、广西提督。后病死军营,年仅30岁。
江忠浚,江忠源亲弟,任四川布政使、广西布政使。
刘光才,号华轩。随江忠义追剿太平军,保荐参将,赏戴花翎。历任苏州城参将,江宁城守协副参将,九江镇、大同镇总兵。后来又任广西、贵州、上海淞江提督,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
翟国彦 ,新宁人 ,湘军分统 ,官至广东水陆提督。
……
在新宁民间,曾流传一首歌谣,“天国垮了台,新宁大发财。隔墙两制台(总督),对门两提台(提督)。十里八藩台,五里七道台……”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小小一个新宁县,出了四品以上的将军官员有名有姓的达241人。他们是湘军最早的一支重要部队。
五、一批参与镇压新宁农民起义的军人,成为曾国藩湘军的骨干
李沅发起义占据新宁县城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当时的湖南布政使万贡珍那里。当时,新任湖南巡抚冯德馨还未到职,万贡珍代理湖南巡抚。他闻讯后,连忙布置几路人马开赴新宁,进行围剿。
万贡珍在给清廷的奏章中是这样上报的:“随于臣标派拨兵二百名,饬委右营游击刘国瑞管带,驰往堵剿;并于附近之永州镇拨兵三百名,衡州协拨兵二百名,提标拨兵五百名,镇筸镇拨兵三百名,辰沅道标拨练勇三百名,移饬各选精锐,配带军火器械,遴派明干将领管带,分途星夜兼程驰往,合力围捕。”
根据奏稿,万贡珍最早在湖南共统领1800名兵勇前往新宁。广西、贵州等靠近湖南边境的省份也整顿兵马,严阵以待。一些地方官员及兵勇参加了这次围剿,最后立功受赏,有些还成为湘军名将。
据《清史稿》记载,这些人后来成为抚督、将军一级大员。
胡林翼,“因防剿新宁匪李沅发,以道员用。”咸丰四年,迁四川按察使,次年调湖北按察使,升湖北布政使,署巡抚。1861年8月,病逝于武昌。赠总督,谥文忠。
邓绍良,“从剿新宁土匪李沅发,率五百人破贼金峰岭,擒沅发,擢都司,赐花翎、扬勇巴图鲁名号。”后因战功升任安徽寿春镇总兵,江南提督,陕西提督,调浙江提督。1858年底,被太平军击毙于湾沚镇(今安徽芜湖县)。封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谥忠武。
彭玉麟,“新宁匪乱,从协标剿捕。”后投曾国藩湘军,创办湘军水师。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封一等轻车都尉。1890年三月,病卒于衡州湘江东岸退省庵。赐太子太保,谥刚直。
杨岳斌,“岳斌幼娴骑射,补湘阴外委,从剿新宁匪。”后参加曾国藩湘军。1853年,创建湘军水师,成为水师大将。因镇压太平军有功,累官至湖北提督、福建陆师和水师提督、陕甘总督,赏一等轻骑尉世职,加太子少保衔。1875年,受命与彭玉麟整顿长江水师。1885年,参加中法战争,率军至台湾,驻军淡水,抗击法军。迫使法军议和,收复国土,再立战功。死后,追赐太子太保,谥勇悫。
秦定三,“(道光)三十年,平湖南李沅发之乱,赏号悫勇巴图鲁。”1854年,擢福建陆军提督。1856年,赏骑都尉世职。1857年10月,卒于军中。谥恭武。
此外,还有郑魁士、傅振邦等一大批参与围剿李沅发起义有功人员,后来都成长为湘军重要将领,立下大功。
面临大军压境,李沅发起义军开始拼死抵抗,无奈寡不敌众。从新宁突围后,辗转周旋湘桂边境。队伍迅速发展,最多时达5000多人。清军一直跟踪追击,围追堵截。李沅发只得向西进入贵州省黎平府。在这里,恰好遇上了胡林翼,他正任黎平知府,率部防堵起义军。经过几次恶战,李沅发损兵折将,一路逃窜,只得又退回湖南,逃奔到故乡新宁的金峰岭。
按《清史稿》记载,是邓绍良在金峰岭指挥抓住了李沅发的。而清朱孔彰《中兴将帅别传》中,却说是彭玉麟捕获了李沅发。其文如下:“道光末,新宁民李沅发反,发协标兵捕讨。公(彭玉麟)从大军战金峰岭,擒李沅发。”
彭玉麟还在此写下一首《大破金峰岭,生擒首逆李沅发》的诗:“飞来将令肃于霜,万叠清风绕战场。狡兔满山看乱窜,妖狐无地得潜藏。六韬胸运阴符策,七尺妖横宝剑光。灭尽长枪始朝食,书生从此卸戎装。”
金峰岭,位于新宁县城对面,为南岭五岭山脉越城岭的一座高峰之一,又名金紫岭、金城山。海拔1772米,为道家68福地之一。
金峰岭山高岭峻,深沟险壑,荆棘遍布,易守难攻。李沅发到了这里,只剩下200余人,就像进了清军布置好的口袋,最后被歼灭。
邓绍良、彭玉麟等,都参与了围剿,立下了功劳。就像赶山打野猪一样,见者都有份。当然,邓绍良功劳要大一些,他是“率五百人破贼”,他当时的职务是把总,后提升为都司,晋升为守备。彭玉麟是“从协标剿捕”,所得的奖赏是“拔补临武营外委”。
至此,这些湖南或湖南籍的官兵们在镇压李沅发起义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作战经验,都得到提升。后来又参与镇压太平天国的作战,最后成为曾国藩湘军的核心力量。
这里顺便提一下, 1852年,太平军进犯长沙,引起清政府的恐慌。这年11月,清政府命令曾国藩和湖南巡抚张亮基办理团练。
1853年1月底,曾国藩才前往省城长沙就任帮办湖南团练大臣一职,开始了他的创立湘军之路。他之前根本没有想到要带兵打仗,在《与彭筱房曾番海书》中写道:“岷樵(江忠源)勋望日隆,全握兵柄,是意中事。鄙意欲练勇万人,概交岷老统带,以为扫荡澄清之具。”
太平天国扫荡湖南,湖南地方的士绅深感不安。此时,罗泽南正在湘乡教书授徒。1852年,罗泽南以在籍生员的身份率领学生倡办团练“湘乡勇”。第二年,他率“湘乡勇”协助曾国藩编练湘军。所部1080人编成左、中、右三营,这是第一支湘军部队,罗泽南因此被称为“湘军之母”。
曾国藩、罗泽南的湘军比江忠源楚军至少晚了一年多两年。
江忠源庐州战死后 ,清庭将“楚勇”和“湘勇”合二为一 ,成 立“湘军”,交由曾国藩挂帅。自此,曾国藩才正式挑起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重担。
本文编辑:铁打的宝庆
免责声明:本站所刊载的所有内容来自网络,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