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紫薇第一园”,这是位于邵阳市区大坡岭双龙紫薇博览园的桂冠,是当之无愧的美誉。它是邵阳市的一大亮点,一个品牌,吸引着各级领导来这里考察调研,文人墨客来这里采风创作。4月13日,熊清泉、刘夫生等18位曾经的省级领导结队而来。他们对千姿百态的紫薇园林风光津津乐道,更对蒸蒸日上的紫薇事业赞叹有加。在市委市政府的汇报会上,熊清泉同志热情建议:“把邵阳打造成为紫薇之都。”这也对紫薇集团来说,无疑是鼓励,是鞭策。作为紫薇集团的董事长,黄建民更感到任重道远。他是邵阳紫薇事业的开拓者,是他梦系紫薇,情系紫薇。他为紫薇梦想描绘了宏伟蓝图,制定了雄伟的目标。并以坚定踏实的紫薇花,以她艳丽温馨的色彩、奇异多姿的造型、经久不衰的花期,使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销魂。唐宋的白居易、李商隐、杜牧、杨万里等都为紫薇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随着时间的推移,紫薇花的魅力在不断延续,紫薇花的神奇在不断提升。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一位杰出的企业家,邵阳紫薇集团董事长黄建民,也梦系紫薇,情系紫薇。他为紫薇梦想描绘了宏伟的蓝图,制定了雄伟的目标。并以坚定踏实的步伐,排山倒海的气魄,矢志不渝地带领全体员工勇往直前。
坚韧不拔的执着精神
黄建民与紫薇结下不解之缘是在1999年的昆明世界园艺博会上。园博会上展出的各种花木成千上万,他偏偏看中了一个紫薇编织的花瓶。这个紫薇瓶命名为“炎黄瓶”。树干由若干棵紫薇编结成网状,经多年自然粘胶成一体,酷似古典花瓶。顶部是婀娜的繁枝与火红的花朵。从干到花,象征多民族的经久不衰的炎黄文化。
黄建民着迷了。他足足看了三个小时。站着累了,便蹲着看;蹲着累了,便席地而坐看。他从各个角度拍照,从各个方面询问。他要把这棵紫薇牢记在脑,铭刻在心。一个企业家真有那份闲情逸致去赏花么?答案在这棵紫薇的标价:700万元。一个花瓶能卖如此高价,他能不着迷么?这个“炎黄瓶”最终被一个美籍华人买去了。却给黄建民留下一个痴情的梦:他要回去培育这样的紫薇,不是一棵,而是千棵,万棵……要让紫薇苑开遍全省、全国、全球!
黄建民的执着精神得到又一次展现:要坚韧不拔地一往无前地义无返顾地实现自己的紫薇梦想。
他要建成全国最大的紫薇博览园。由于这是个环保工程,很快得到政府的批准。这个园占地3000余亩,坐落在邵阳市的东南角,以一座荒山为中心。园内植有以紫薇为主的各类观赏花木,其中紫薇来自全国各地,树龄在百年至千年的有千株以上,并都有其艰辛的来历。山上大道小径四通八达,山顶人工湖波光粼粼。有刻有古今文人墨客诗赋的碑林,有14个以全省各地市命名的园中园。山下一排排具有民居风格的别墅与园林相映成趣,相得益彰。面积为300亩的全市最大的广场及周边配套人文景观正在筹建之中。这个博览园命名为双龙紫薇园,因为园中沿山脊造两条紫薇巨龙。两条龙总长2.6公里,由两排高3米的紫薇树在相距4米的空中合抱而成。每到花季,这两条艳丽壮观的火龙由山腰向山顶腾空而起,蔚为壮观。龙的腹腔就是一条三面环花的林荫道。游客漫步其中,温馨而浪漫。
把多年来靠辛勤打拼挣来的巨额资金投入“沾花惹草”,许多人想不通,包括黄建民的下属与家人,有人甚至说他吃错了药,言外之意是脑神经出了问题。其实黄建民很清醒:为改善地球的气候环境,环保已成为热门话题,永恒话题。环保事业将成为全人类最有意义最有前途的事业。况且还有利于三农的利益,有利于城市的美化。他的倔劲,他的蛮劲,他的执着,使他毫不动摇,坚定不移。他去说服权力在手的一个个领导,从村里乡里区里到市里;他去说服土地在手的一个个农民,从东家到西家从长者到少者。人们被他的执着感动了,被他的宏图震撼了。于是红灯一盏盏熄灭,绿灯一盏盏亮起。
一个人的经历是无形的,而经历所产生的效力是有形的。要读黄建民的执着,首先要解读他的经历。他出身于一个贫穷的山村,母亲是农民,父亲是工人。农民母亲的吃苦耐劳,工人父亲的憨厚耿直,熏陶出一个执着的、奋进的、壮实的优秀劳动者、创造者。穷则思变。黄建民从小就想改变全家的贫困生活。上学之余,他去生产队出工挣工分。出工之余,他磨豆腐、酿酒、喂猪。后来,他开过饮食店,甚至卖过花圈。为改变命运,他披星戴月,废寝忘食。他连骑单车都打瞌睡,几次摔倒在路边的沟洼里。他的唯一享受,是每天三餐粗茶淡饭和四小时睡眠。艰辛与困苦所铸就的执着九牛拉不动,所产生的力量泰山压不垮。
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
“创新是偏执狂的专利”。此言明显有点偏激,却是黄建民的创新理念。不过他的解释却很通俗。他说:“创新,就是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今年比去年好,明年比今年好;一天比一天好,一年比一年好。”这其实是对与时俱进的生动诠释。
黄建民的创新理念,早在他当教师时就萌发了。他教小学语文,基本不看教学参考书,不按传统教学程序,有时甚至不要教科书。有一次上课,他仅在黑板画一缺鼻子人脸,要学生闭眼补画鼻子。东倒西歪的鼻子引来学生的阵阵笑声。最后他以“笑”为题布置作文。学生通过观察,描写了各种笑姿;通过讨论与查词典,学到了生动的词语。文章生动活泼。
把建民集团改成紫薇集团,把紫薇事业作为自己的主业,就是黄建民一生中最大的一次顺应时势顺应朝流的观念创新。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改变生活,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而环保产业是提高全人类生活质量的必然手段。
这就是黄建民的认识,他因此而津津乐道,孜孜以求。紫薇基地刚刚初具规模,他就把目光投向长沙、望城、宁乡与邻近的邵阳县。并开始把目光盯向省外。在紫薇的造型上,他也不断出新。别人造紫薇中华门,他造紫薇中华龙,还造紫薇六角亭。别人造炎黄瓶,他造树抱石。把刻有紫薇诗赋的石头嵌在编织树内,丰富了紫薇的内涵,提高了观赏价值。还在紫薇古树上嫁接嫩枝,名为“古树新花”、“返老还童”。总之,有了创新的理念,就有创新的产品。
黄建民的创新理念渗透到建民集团的方方面面。他们的酒店宾馆业、房地产业无不在全市名列前茅。创新理念使集团的管理不断更新,效益不断攀升。在前年的金球性金融危机中,多少企业陷入困境,甚至濒临倒闭。而建民集团却没有裁掉一个员工,没削弱任何业务,其中紫薇业还处在不断扩展中。
有一次,他在武冈看到一棵大树,也是一棵古树。树的内心已空,里面可放一张桌子供四人玩牌。他想买下这棵对,但村民以“镇村之宝”为由婉拒了。无奈的黄建民多少天都在苦思冥想那棵空心古树。一天,他在看园艺工在编造空心炎黄花瓶形紫薇,便顿生灵感:何不用紫薇造出一棵空心大树来。于是他拿出自己拍摄的那古树的照片,仿照那棵树形造了起来。几天后,这棵紫薇大树造了出来。等几年后编织的接口愈合,人们便可在树内品茶饮洒玩牌了。照此原理,他们又开发了紫薇蒙古包。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黄建民和他的建民集团矢志不渝地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念,在危机四伏、险象丛生的商海中纵横捭阖,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闯过一道又一道难关,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
没有学习就没有创新,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创新。这是黄建民总结出来的学习理念。
1980年,黄建民以高考专科线的成绩进入邵阳师范学习,毕业后当了三年小学语文教师。他有扎实的学习基础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他读过很多书,但影响他一生改变他命运的只有一本,那就是奥里森.马登的《一生的资本》。这是一部号称世界百年十大财富教育经典之一的财富人生启蒙书。“一无所有的青年人,靠什么获得财富?”被称为成功学之父的马登告诉你答案:每个人都拥有获得财富的资本。认识到这些资本,并懂得如何运用这些资本使你梦想成真,从一贫如洗的无名之辈变为拥有社会财富的社会名流。人一生的资本包括天赋、潜能、思维、行动、家庭、朋友、健康等,但最重要的是学识和经验的积累。黄建民被这部书深深震撼,这部书激励他二十年,并将激励他一生。他的执着精神、创新理念无不从这部书里找到轨迹。
黄建民成了学习迷,向书本学,向生活学,向实践学。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一家公司拥有一套非常完善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便带着强烈的改革渴望走进了这家公司。他带着高管人员与这家公司的营业经理交朋友,到长沙、西安、广州等地听课学习。后来终于清楚,这家公司设有九种十二项激励制度。每天回到家里,黄建民联系自己公司琢磨到凌晨两三点。经过几个月的反复研究,借鉴别人激励机制的精髓,终于制订建民集团几个公司新的考核方案。实践证明,改革是成功的,特别是在园艺公司,员工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收入大增。
去年10月,黄建民出差杭州。在一景点,他看到园内的石头被一种绿藤缠绕,使原本单调的石头富有生机。这使他联想到紫薇。紫薇具有很强的愈合性,能不能用紫薇按照编织花瓶的方法把形状各异的石头照它本来的形状编扎起来呢?这样,紫薇愈合之前可欣赏石头,愈合之后就是形状各异的紫薇扎景,增加了扎景的天然情趣。他立即通过网络与公司研究,并迅速确定方案,动工制作。等他从杭州回来时,便看到在紫薇园龙头山上的成品。
有段时间,黄建民出门在外一见修得稍微别致一点的路就会停下来拍照。路人疑惑不解,此人为何老是对着路面拍照。其实他是在研究修路的材料与方法,因为他的紫薇园有大小几百条路要修。后来果然不同凡响,双龙紫薇园的路果然别有艺术风格,与园林艺术浑然一体。
黄建民几乎除了健身的乒乓球,没有嗜好。他不喝酒,不玩牌,不进歌舞厅,也不讲究吃穿住。除了工作,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他的笔记本随身带,看到听到有利于公司事业与个人修养的言与行,都一一记下来。学习使他的思路更加清晰,观念不断更新,精神更加振奋,心态更加年轻。
今日的建民集团,排名在湖南民营企业百强的第十九名,共为国家纳税上亿元,为社会公益事业提供各种捐助上千万元,使1200余名农民工、城市下岗工、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在这里得到稳定的工作和社会福利。今日的双龙紫薇园,已成为邵阳市一道亮丽的风景和知名的品牌。每到节假日,园内川流不息,摩肩接踵。游客来这里观花赏景,文人来这里流连采风。北京与省里的领导来邵阳必来紫薇园,他们的指示与赞叹归纳为一句话:类似紫薇事业的环保工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本文编辑:铁打的宝庆
免责声明:本站所刊载的所有内容来自网络,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