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灵魂深处的梅山印记
清道光《宝庆府.大政记》载:上下梅山溪峒,其地千里,其地东接潭(潭州),南接邵(邵州),其西则辰(辰州),其北则鼎(鼎州)。巍峨的雪峰山阻挡了暴行者的步伐,隐匿于其中的山民得以在这片被称作梅山的深山老林中伐树筑屋,刀耕火种,休养生息,繁衍族群。
古楚梅山地域图
据明隆庆六年《宝庆府志》记载:“宝庆楚人信巫鬼,重淫祀。”作为梅山腹地的二都地区,淳朴的先辈们既敬畏自然又极力征服自然,但最后在与大自然的对抗中学会了妥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里的人们相信生死轮回,笃信万物有灵。他们相信巫术、惯用“符水”、供奉神坛、相信预兆,试图以此取得与梅山神灵的沟通密码。土著文化中的粗犷与野蛮,杂糅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生与死、肉与灵的激情碰撞,再一次孕育了这里波谲云诡的民间信仰文化。
据民俗专家马轶麟老师介绍,梅山文化是一种古老的原始渔猎文化,也称为巫文化。在梅山民众的眼里,水势湍急的河流,云烟环绕的山林皋壤,都是神灵出没的所在,祖辈流传的远古神话和奇异传说,都有着现实的真实性和迷人的神秘色彩。梅山文化是荆楚文化的重要分支,是湖湘文化的祖源文化之一。梅山峒民笃信源自本土的梅山教(巫教),信奉张五郎,有系统的神、符、演、会和教义。行教的男性叫“师公”,女性叫“降娘”、“巫婆”(鄙称)。他们行教时融入了道教的部分内容,主要是“还庆贺愿”、“庆娘娘”等。
师公面具
这里的人们信奉“许愿心”的虔诚。人们想做成某一件事,往往将心愿通过檀香和钱纸告诉冥冥之中护佑自己的神灵;心愿得以实现,均要以“还庆贺愿”的方式来答谢神灵。于是,每到冬秋时节,往往能在乡间小院里看到一个号角喧天、鼓乐齐鸣、身着五彩神衣的“师公”在堂屋院落又唱又跳的闹热场景,这种集吹、打、唱、演、舞等为一身的巫教活动,往往能轰动整个村落,甚至吸引了来自相邻村落人们的争相观看。
二都地区,随处可见的简易庙
这里的人们信奉“水口树”的“神力”。村落里随处可见的参天古树,在人们看来它们吸收了日月的精华,聚天地之造化,亦妖亦仙,亦雅亦俗。人们对这些古树顶礼膜拜,让古树披绸挂彩,相信他们是护佑村庄的梅山神灵所在:它们是村里许多“不听话”的孩子的“寄娘”,也是“倒路”或受伤人的“坛神”所在,更是村里老大娘丢鸡丢鸭等日常物品的“私家侦探”……
水口树(鸭田镇古同村)
这里的人们信奉“分路碑”、“石敢当”的“威名”。在十字路口,最常见的是“弓开弦断、箭来碑挡”的梅山分路碑。家里有孩子出生,淳朴的梅山人一般会给孩子“看八字”,如果算命先生说新出生的孩子命中犯“将军箭”,家里的大人就请上师公到十字路口安上一块指路碑,碑下放着用红布包着新生儿生辰八字的红纸,祈祷孩子健康成长。人们还把刻有“泰山石敢当”的石碑(三尺三寸高),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认为可以镇压一切不祥之邪。
梅山草药——七叶一枝花
这里的人们信奉“水师”的巫蛊医术。梅山民间医术奇巧,民间草药千种,尤其以“水师”这种民间技艺最为神秘。“水师”亦仙亦人,亦正亦邪,在缺医少药的年代,“水师”是这个地方唯一的“神医华佗”。“水师”治病,是以一碗平淡无奇的水开始的,这种和着香灰和咒语的“圣水”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能“化腐朽为神奇”。而在“水师”的众多神奇医术中,“强豪水”最为人称道,传言中的“强豪水”配以梅山草药治疗能止痛生肉,神奇疗效让现代的人们为之咋舌。
云雾山庄
这里的人们信奉“善缘好报”的善心。在云雾缥缈的槐花坪,群山合而不拢,犹如一朵莲花盛开在金石桥的天空。溆浦、新化、隆回三地的善众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慈善之旅,先后募资善款用于困难群众、失学儿童、孤寡老人等群体的生计或当地和相邻地区的道路、桥梁修建等公益项目……如今,善缘募资建成的云雾山庄在高山上拨地而起,成为隆回规模最大的朝拜进香庙宇。
倒路梅山塑像(红网)
峰回路转,斗转星移。梅山文化以远古渔猎文化为基石,在古老巫术外衣的包裹下,有着自己独特的民间文化与民俗特色,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烙印;它是古梅山人解释、征服大自然及社会生活的生动记录。但是随着社会现代会程度的加速发展,再加上时间的不可逆转以及民间老艺人的相继去世,许多梅山文化的事象和民俗珍品正在迅速流失或消亡。
神韵梅山旅游路线图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马轶麟老师在采访时说,“可以利用其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和独特民俗风情及自然风景名胜,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值得欣慰的是,隆回县人民政府对于梅山文化中一些濒于灭绝的项目,如滩头年画、炭花舞、花瑶婚俗等已经采取了保护措施;有些项目已经开始开发利用,如虎形山花瑶民俗风情园、滩头年画等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隆回“神韵梅山”建设项目入选湖南省建设专项拟支持项目名单,该项目总投资为4161万,项目将建设虎形山自驾车营地,崇木凼、万贯冲、高洲温泉景区、棉花园村、寨冲村、禾木山村、魏源温泉度假村停车场,崇木凼村、旺溪村、大托村、棉花园村、禾木山村家庭旅馆。
本文编辑:铁打的宝庆
免责声明:本站所刊载的所有内容来自网络,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