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武 汉 到 武 冈
——黄埔军校第二分校小史
陈扬桂
黄埔军校,1924年成立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时全名黄埔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根据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原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扩大改组,于同年3月正式命名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后易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习惯仍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第二分校在武汉创办,是革命形势发展的产物
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占武汉后,国民政府由广州迁都武汉,武汉逐渐取代广州,而成为国民革命的中心。孙中山生前制定的北伐计划分两步走,先是“会师武汉”,后是“直捣幽燕”。武汉三镇被攻克,标志着第一次北伐的目的已经达到。第一次北伐战争的胜利,使不少地方军阀部队依附了国民革命军,为了改造这些旧军阀,实现第二次北伐,需要培养大批政治军事工作人员。
当时在黄埔军校担任教育长的宝庆籍(今属新化县)人士方鼎英致电在前线的校长蒋介石:“现在我方局面进展,粤东偏处一隅,招人才不易,似宜及时于武昌或长沙开设分校,一面为扩充之准备,一面为延揽人才之方法,关系颇为重要。”10月12日,蒋介石致电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同意在武昌另设分校。武汉分校即黄埔军校第二分校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当时的全称是“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武汉分校校长仍是蒋介石,分校主任邓演达是分校的实际领导人。主任下设秘书长,由周佛海担任,负责分校全部行政事务。分校政治总教官和军事总教官分别是恽代英和蓝腾蛟。
武汉分校筹建之初,拟办一个500多人参加的政治训练班,除将黄埔军校本部的第五期政治科学员移往武汉就读外,并在本地招收新学员。12月,又决定将黄埔五期炮兵、工兵科移来武汉就读。
武汉分校筹备成立时,就决定招收女生入学,成立女生队。招收女生是自黄埔军校创建伊始,就热议不休的话题,最终成为了武汉分校的创举。
当时,高涨的革命浪潮,激励了许多青年男女奔向革命的道路。其中不少女青年,希望获得真正的男女平等,参加实际工作,进革命学校,使自己得到充实和锻炼。
这次招收的女生队,原打算只招40多人,但报名人数太多,国共两党大员写的条子也不少,尽管经过严格的考试筛选,最后实际录取还是远远超出了预定数额。1927年2月,被录取的新生开始报到,正式入学的女生183人,后学兵团刚招收的30名女生编入军校,女生队从而扩大为213人。这213人是黄埔军校史上首批女生,被列为黄埔军校第6期,她们分别来自全国各地,但以湖南、湖北和四川人居多。其当时当兵的动机大多是为了脱离封建家庭的压迫,找寻新出路。分校政治总教官恽代英对女生队负责人说:“办女生队阻力很大,丁惟汾(国民党右派)等人反对,封建势力拼命阻挠,守旧的人也不赞成。我们党下决心要在军校培训妇女骨干,毕业后参加领导中国妇女翻身解放的斗争。你们的责任重大,你们要努力呀!”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夏斗寅叛变,勾结四川军阀杨森,企图里应外合颠覆武汉国民政府,以达到其消灭革命力量的目的。而武汉当时仅有卫戍司令叶挺的一师兵力,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叛军很快到了离武昌只有三四十里的纸坊,形势迫在眉睫。军校决定由留在武汉的叶挺率领第11军第24师迎击叛军的进攻,并把军校全体同学编为中央独立师,军校女生队编为政治连,分为救护队和宣传队,分别隶属军医处和政治部,并受叶挺指挥,开赴前线。这次从出征到返校共34天。在这34天里,女生队学员“历尽艰难困苦,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女学员谢冰莹在途中写下的《从军记》,轰动全国。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生班师回校后,取消中央独立师番号,仍恢复武汉分校的名称和建制。1927年7月,汪精卫步蒋介石后尘,公开发表声明反共,一些进步的领导人脱离武汉政府。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决定结束办学,提前发给每个学员一张黄埔军校第6期的毕业证书。
1929年4月,曾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主任、蒋介石“八大金刚”之一的钱大钧恢复武汉分校,共培训了第七、第八两期学员,其中第七期顺利毕业。1932年3月,武汉分校再次停办,尚未毕业的第八期学员于并入本校学习。武汉分校停办后,原地址改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陆军整理处军官教导团。
1936年1月,国民政府决定停办陆军整理处军官教导团,恢复组建武汉分校,主任(即分校长)由刘绍先担任,不久由李明灏接任。此时的武汉分校以轮训在职军官和军士,实施短期训练为主要任务
武汉分校迁往武冈,系日寇战祸所迫,而办学成绩却令世人瞩目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在攻陷南京、南昌之后,又沿长江分两路进逼武汉,1938年1月,因时局影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南迁至湖南邵阳市。因邵阳临近通都大邑,战祸易于波及,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于 3月16日又西迁至交通闭塞、宗祠遍布的武冈县(今武冈市,隶属邵阳市)。
武冈虽然地方偏僻,但却是明末岷王朱梗的都城,后为南明桂王永历帝朱由榔的小朝廷,抵御清兵入侵达6年之久。其城坚池深,为湘西军事要塞。
二分校迁来武冈之际,正值武冈政局动荡时期,二分校校长李明灏为收拾武冈的混乱局面,向湖南省政府推荐该校政治部少将主任刘公武将军兼任武冈县长。在二位将军的协力治理下,全县社会治安得到根本好转,既造福了武冈一带的老百姓,也为办好二分校提供了稳定的社会基础。
二分校初到武冈时,没有专门的办学地点,校本部暂设在城南陆家大院,与之紧相邻的张家花园作为教官宿舍。分校一边办学,一边在临近可以防鬼子空袭的法相岩洞外修建校舍。新校舍建成后,校本部便搬到了法相岩。而学员及各教学点仍然分布在武冈县城乡各祠堂里。
在教学体系上,武冈分校与其他军校比较,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其整个教学任务分成两线各自独立地实施。一线是军事教育,受中央军事委员会军训部领导,在分校设教育处和军事教官来实施其计划,由军事教官会同分校学员总队的各级队长,负责带领学员上战术课,并进行军事操练和野外演习;一线是政治教育,受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领导,在分校设政治部和政治教官来实施其计划,政治教官负责给学员讲授三民主义、抗战救国纲领、民众组织与训练等课程,驻各队的政治指导员担任学员思想言行考核的职责。
二分校迁到武冈后招的第一批学员共有2000余人,虽然是同时招的,却分成十四、十五两期。因为抗战急需军事人才,这两期学员的训练时间都只有一年,毕业后没有见习期,立即分发到部队担任少尉军官。
此后不久,又招收了第十六期一个总队,此时,正值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同时为了提高军官素质,从这一期起,训练时间改为一年半。
第十七期规模最大,共招了四个总队,其中一个驻武冈,两个驻在高沙,另一个驻在山门。山门是讨袁护国将军蔡锷的第二故乡,蔡锷5岁时随父母移居这里。驻山门的总队曾特邀蔡锷将军的胞弟蔡松墀介绍蔡锷将军的爱国事迹。蔡松墀先生勉励学员要像蔡锷将军一样,努力学习,练就过硬的杀敌本领,坚决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第十九期是武冈分校办学最艰难的一期,也是最后一期。招生时,正是日寇进犯湘西之时。原计划招2000人,因日寇南犯,在江西、广东等省招的学员都无法来校就读,后将各地流亡学生收编为一个总队。这批学生1944年6月入校,9月日寇进逼武冈,企图包围分校,学校向绥宁转移,分散在李熙桥、武阳等地进行教学。1945年4月,中日湘西会战开战,分校遭到日军第二次包围,师生突围疏散至会同县。6月7日,湘西会战以中国军队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7月11日武冈二分校奉命裁撤,学生都划归在成都的黄埔军校本部学习。
武冈分校从1938年到1944年,从第14期办到19期,另加校官训练班、技术训练班、战术研究班及补训总队等,总计培训学生、学员约24000人。由于当时武冈分校的教育在全国闻名,名战区军、师长纷纷函请校部派遣学生前往服役。这些学生在校培训时,对所学课程反复磨练、精益求精,到了部队,很受欢迎。
本文编辑:铁打的宝庆
免责声明:本站所刊载的所有内容来自网络,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