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阳新宁,放生阁,为楼阁式庭院建筑,主体筑火山墙挺拔翘角,配以独特的穹窿形栏格大窗户。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坐落在新宁县城北扶夷江畔石山之上,因为整座石山像一头雄狮蹲立江边威风八面,放生阁骑在石山之上,背靠摩诃峻岭,前傲夷江清波,似雄狮笑天蹲地发力,故名"狮蹲阁"。相传明代由僧人一念〈一念大师本是明朝高官,因李自成攻占北京,逃出京城,在此终老〉重修时,因其地掘得古碑刊"放生"两字而改名。清代几经修复,现有建筑为光绪五年〈1879年〉,知县张正纪重修,台基为长方形,坐西朝东,主体建筑由门庭、放生阁、厢房丶正殿等组成四合院,建筑面积为1022平方米,保存至今。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古朴典雅别具一格。
现在进入放生阁,大门侧竖起"放生阁"石碑一座,标明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佇立在大门外向阁前望去,太阳自东升起正朗照着一抹石灰粉刷的墙壁,整个墙壁被映照得流光溢彩,古色古香的建筑恰似一柄沉寂千年的铜锁,让你回想岁月的悠悠漫长;墙上穹窿形栏格窗户仿佛是北方山峁上一扇扇洞开的窑门,让你误以为步入了延安的窑洞门前,或者是到了法国的某个教堂。每个墙角顶都雕刻着祥龙吉曽,它们历经风霜磨砺依然昂首向天,固守自己的天职无怨无悔;墙脚上拱出些野草,在试探墙壁的底线是否愿意它葳蕤生长;阁边苍劲的古树枝叶繁茂,调皮地摇来摆去尽心拭擦着阁身,仿佛要抹去阁上时光的烟尘,还它以本来艳亮的面目,小鸟不失时机地栖息着,唱一首首颂歌,故意将尾声拉长拉长。只是,阁楼太过老旧,又无人料理,沿墻裂开的能伸进拳头的破缝,咬痛你我的内心。
进大门后是一个门庭,中间是四方天井,太阳走累了正四四方方趴在天井里静静歇息着,我们可以从左右两条回廊绕过它进入里间。只是,我的记忆如灌了铅的腿,老也迈不开步子,爱在这里逡巡:靠左的墙壁上嵌入两块石碑,一块是乾隆四十一年重修放生阁的碑记,另一块是修建放生阁时各人捐款捐物的细数。幼小时,这里是县二轻局下设的"竹艺厂"生产一角,我佇立在小巧的用手摇动的破篾机前,看到一片片竹块伸进去,一破两开从那头出来,青篾趾高气扬眼睛望到天上去,黄篾无精打彩葡蔔在地,我眼睛瞪得牛眼大,希望有一片碎篾从机子里弹出来,我就将它平平正正捏在手心,它是我的上帝,它能帮我生火煮起熟饭烫热冰冷的洗澡水。特别是天井里铺上一层重霜的早晨,冷得我跺着小脚,将冻得通红的小手对着嘴呵着热气以求丝毫的暖意,破篾的师傅见了,常常爱怜地将他的火桶递给我烤着,一会儿我满身暖暖的像有一团火在周身燃烧。当时,这个竹艺厂以生产晒谷的晒垫以及拦门用的竹帘为主。在四方的天井里,铺满一床床没有织完的晒垫,竹子的纹路清晰,仿佛是一波波细浪荡漾在太阳下,耀人眼目。在屋檐下,却是一排排木架子手工编织着的竹帘,每放置一块竹片就需要若干的白色的绳子左右织紧,将绳子从左至右翻飞过去,有些又从右至左挪过来,将竹片固定。我看到那些心灵手巧的工人们将白色的绳子左右翻花成一片片白光,又恰似无数的细蝶蹁蹁起舞晕人眼目,在不经意间帘子长起脚似的寸寸增长。辛勤的劳动也可以演绎得这般美好。现在,那些灵巧的双手以及它们的主人,大都消失在茫茫尘埃里不见踪影,那些曾经在夏天给我们以阴凉的黑瓦,一茬茬滑落了粉碎了,像一个一个美梦破灭在时光深处悄无声息;那些供无数的鸟们飞倦了而栖息的屋檐墙朵,被岁月的利刃一刀一刀切割得哗然败落支离破碎。在这种破败的景象中,我仍然追寻那些美妙而甜美的过往。
过门庭而入,就是放生阁的主体了。我们看到的时候已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临水而筑,用青砖砌成石柱,分上下两层。先前,门上有对联一副"放步闲游徒向闹中寻静处;生成佳境如非天上即人间"。漆黑的樟木板上描红出这些文字,浸透时光的锋芒。一楼临江的主体墙上有7个穹窿形的大窗,窗与窗之间的空白处画有松竹梅的壁画,线条饱满形象生动,透露出一种傲霜斗雪的凛然正气。窗口正对静水深流的扶夷江,这样的窗外非常适合放生:几丈下的扶夷江清波荡羕,绿水迂回将那些买来的鱼丶团鱼丶乌龟和着一脸盆的清水倾倒入江中,鱼欢水跃,放生者更是舒心吐气一一多时的念想今日完成,随着鱼类家族们畅游江水,放生者自以为将自己过往的罪过,统统从心里或者记忆中抹得一干二净,自此他就是一个干净的人,一个能得到神灵保佑和庇护的人。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乐施向善,信仰佛教,追寻一种与世无争宽容忍让的境界。放生也是其中之一的善行:将行将入锅的活生命买回来,放其生路,归属自然,功德无量。于是,这里成了放生的佳处,城里城外众生聚集在这里放生,特别是每逢初一丶十五更是摩肩擦踵熙熙攘攘,在一片佛堂的礼赞中,在一片香烟袅袅的氤氲里,入江的鱼丶水映亮人们春暖花开的心情。
据说1851年7月初〈清咸丰元年〉,江忠源率领他的500楚勇,从放生阁 窗前的西门古渡出发,征战广西,在神州大地演绎出壮怀激烈丶豪气干云的历史传奇,创造出新宁人"隔墙两制台,对岸两堤台,五里七道台,十里八藩台"的旷世盛况。 如若细雨绵绵,立于窗口放眼一望,只见江面远处烟云袅袅,雾气腾腾,神思飞扬联想到孔明借箭一事仿佛就发生在眼前;而近前的江面平静如镜,偶有二三滴水珠滑落江面泛起涟漪串串,有如流水的行文掀起波澜点点;如若盛夏的旁晚,这窗前演出的是一幕幕活剧:熙攘的游泳者或奋力击水横渡夷江,或仰望天空放起"天排",与白云比赛哪个更快,真有云在水中飘,水在云上荡的快感;更有"打迷子"的,一头扎进深水如龙不见首尾??还有一身精光的童子们,手脚并用,喧闹了一江清水。此时此景,让人想起窗前的那副千古对联":细雨洒平潭,水面文章,连圈密点;清烟笼远岫,山间图画,淡写轻描"。窗景与楹联两相对映,水乳交融,让人生出无限想象,陶醉在物我两忘的惬意里。
窗前斜卧一弯木梯,蜿蜒而上二楼。厚实的楼面踏上去,吱吱呀呀吟唱着古老的歌谣,二楼对应一楼也开了六个穹窿形窗口。端午节时,整个二楼人丁密密麻麻,江面平铺开去就是一个若大的竞渡场,两岸的鞭炮声此消彼长不绝于耳,头戴红巾手握划桨的竞渡人虎背熊腰,加油呐喊声声震云天。
后一部分就是正殿,只有一层。据祖父讲:这里最先是供奉着守护放生阁的各位先灵,晨钟暮鼓伴着香烟升腾,一派庄严肃穆。双手合抱的木柱端立在雕刻龙凤的青石座上,一个个斗拱巧妙地承上启下,梁丶柱榫子严丝合缝勾心 斗角又紧紧依靠。正厅宽广,在明代时期,应该在四周放置梅花的盆景,一来供放生者流连,静化他们的心灵唤醒他们向善的良心;二来也是反映出当时主持者高雅的情趣,表露它孤芳自赏的个性。有明代张同敞"放生阁盆梅"诗一首为证:"一枝寒痩旧丰神,开遍穷岩骨未驯。岭气移来余傲色,云光分后照孤春。尝月彝鼎为香古,剩有青山到案亲。奈不能藏峰万叠,楚南尽是看梅人"。可以想象:赏梅者众矣。李冰若先生也留有"放生阁"诗:江流迫城来,巉岩障之东。飞阁抗绝壁,影压蛟螭宫。澄潭耀翠田,幽花冒紫茸??"。又传说,新宁的清官县长李蛮牛,在此设置红薯宴招待下访来新宁的上司。日本鬼子进入新宁时,杀人无数,焚烧完南门、北门街房屋,使千百人无家可归逃离故土,霸占了放生阁作为军事指挥部;1937年我国著名建筑学家,被建筑界称颂为"南刘北梁〈思成〉"的刘敦桢先生,对家乡新宁县内传统建筑进行了详细调查,将放生阁及江口桥编入书册。日本鬼子被赶出中国后,这里就一直是国民政府的办事机构,1949年10月10日,时任新宁县长的徐君虎在此召集全县贤达,宣布新宁县和平解放。据说前一夜,放生阁四周狂风暴雨雷鸣电闪,似乎要将一切的污垢丶罪祸洗涤干净,以迎接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做主的新社会!在高庙的粮食局未曾设立时,放生阁又变成了粮仓,当时这里进进出出车水马龙,尘埃烈烈好不热闹。我看到时,这里四壁洞开,做了生产车间,整日里机声隆隆一派繁荣景向,工人们欢天喜地大干快上。放生阁迎来它灿烂辉煌的黄金时代。俱往矣,现如今破落的放生阁,已是檐倒瓦落,蒿草长长,它还能重筑熠熠生辉的梦想么?临江的墙壁蛇形的裂缝啊,是在向世人呐喊:我已耄耄老矣!谁来焕发我的青春?我已危危坍塌唉!谁能挽狂澜于未倒?我已颤颤巍巍矣!谁扶我以庄正?满是时光剥落的疤痕,有谁抺以返老还童的神膏?
从正殿再进去就是放生阁的厢房。是主持者的卧室及厨房。现在,这里唯有四壁空墙,里面空荡荡无一物,那些米饭的浓浓香味,那些弥漫鱼桂叶丶紫苏调配出的菜香,都消失得了无痕迹。
往事越千年。一个拥有浓郁人文色彩的放生阁,一个见证历史奇迹的放生阁,难道就这样烟消云散归于虚无么?我祈祷:放生阁能迎来它生命的新曙光。
本文编辑:铁打的宝庆
免责声明:本站所刊载的所有内容来自网络,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