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加载中...

“五四”运动时期的孙俍工

添加时间:2017-06-19 10:45:26 来源:撰稿:李鹏程 浏览: 收藏本文
  作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学生运动,“五四”运动已永载史册。史册大多浓墨书写了北京大学对运动的主导作用,却轻描了运动的高潮部分是由北京高师工学会导演的史实。而孙俍工就是工学会的重要成员之一,并亲身参加了“五四”运动的全过程。

  孙俍工(1894-1962),原名孙光策,湖南邵阳(今隆回县司门前镇)人,是我国现代一位有影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文学家和翻译家。1916年8月考入北平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至1920年6月毕业。在北京的四年,既是他学识长进的四年,更是思想升华的四年,他先是置身在北京高师热血青年的行列,与同学组织进步社团,到中期参加“五四”天安门游行请愿,亲历攻打赵家楼,到后期创办报刊杂志,潜心研究和实践教育改革等。从星散的文献史料里,不难找到孙俍工的身影。

  一、运动前期:冲破了禁锢的思想藩篱

  进入北京高师,孙俍工的勤奋精神与日俱增,学文学,练书法,学演讲,“开启了许多门径”,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同,后成了朱逖先、马佑渔、马叙伦、钱玄同等名师的得意门生。其时民主和科学之风迎面吹来,新文化运动、新村运动、马克思主义思潮等风云际会,孙俍工广泛涉猎各种读物,当接触到《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后,心灵受到了很大启发,追求光明的意愿日渐强烈。

  1918年5月21日,孙俍工跻身在浩荡的学生行列,就北洋政府与日本签订出卖国家主权的《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协定》进行第一次请愿,与同学们游行到总统府,直接感受到当局的麻木和黑暗。学生请愿失败后,孙俍工时常奔走在北京大学、北京政法专门学校等,拜访了陈独秀、胡适、戴季陶等文化名流,并与驻京的湖南同乡会成员秘密串联,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划,与本校匡互生、熊梦飞,北大陈介石、周邦式等同学组织了励进会,旨在改造旧的思想。自匡互生等成立同言社后,孙俍工又加入了匡的同言社,几乎每周都在中央公园、陶然亭等地集会,一边作文艺观摩,一边作时局辩论,实际为第二次请愿作思想准备。继而以“师范生今后需要开口授课,需要进行口语练习”为由,向师校方争取一个自由辩论的时间,经过几番周旋,终于获得校方准许,开启了北高师校内社团公开活动的先例。于是,每星期在校内集会,活动更加频繁,当舍监老师在场时则以练习纯演讲,一旦舍监老师离开,则就科学救国、民主与专制、文言与白话等进行时政辩论,孙俍工的思想和文风逐渐转向了革新。1919年1月,孙俍工在《教育丛刊》第1期发表文章,主张“要打破一切与现代精神相矛盾的思想;要秉着科学的眼光去整理一种有系统有兴趣的学科”。1919年2月,孙俍工又与同学匡互生、张石樵、范予遂等组织工学会。工学会定期集会,每次先期拟定一个辩论主题。思想的火花在这里碰撞,且愈碰愈烈,汇聚了激进的思想能量,不期为五四运动作了组织准备。

  二、运动中期:进行血与火的洗礼

  1919年4月30日,传闻当局即将签订卖国的《巴黎和约》,北京学生义愤填膺,一致决定在5月7日再次请愿。5月3日晚,北高师操场旁边的房子里灯光闪烁,但气氛异常,原来是孙俍工等工学会成员在秘密开会,正在就本次请愿采取何种态度展开激烈辩论,匡互生认为对反动军阀的暴力统治,示威运动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主张发动一次突袭性的暴力行动,矛头直指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孙俍工立即向这位学长和同乡投去了敬佩的目光。当年,孙俍工刚入北高师,人地生疏,是数理部学长匡互生来宿舍找到他,向他详细介绍学校情况,热情介绍给驻京湖南同乡会和宝庆同乡会,当年冬,孙俍工还随匡一同参加了黄兴、蔡锷的纪念大会,心灵引起了较大惊憾。后与匡一起组织社团,因理想信念相投,感情不断加深。此时,孙俍工倏然站起发言,补充阐述了非采取非常行动不可的理由,坚定地支持匡互生的主张,多数成员也倾向这种意见,后形成了“以暴制暴”的会议决议。唯恐消息泄露,决定将本次游行提前至5月4日进行,成员们连夜分头联络北京各高校,紧张部署明天的游行事宜。

  5月4日,行动的时刻到了,孙俍工等争取到学校舍监部准许提前午餐,餐后全校学生集合出校。下午一时许,与匡互生、熊梦飞、周予同等率高师学生最先来到天安门,即刻组织同学在金水桥南端挑挂“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碑无字;倾心媚外,不期章淳余孽死有头”的白布横幅,向同学分发传单等,营造了浓烈的声讨气氛,随后北京14所大专院校3000多名学生陆续到达,此时的天安门广场群情激愤,当段锡朋、傅斯年、许德珩等率北大学生赶来,宣誓后即进行请愿大游行,孙俍工一路挥舞小旗子,不时振臂高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状青岛”等口号,要求政府罢免卖国求荣的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争取民族和民众的自由平等。当游行队伍行至东交民巷时被外国警察阻拦,同学们的情绪更加激愤:中国境地内,中国人竟不能通行?!联想起中国外交屡次失败,无不与曹汝霖有关,于是,工学会成员紧急商议,决定先捣曹府,此时的孙俍工,即与工学会成员站到了队伍的最前列,引导队伍向着长安街东端进发。当游行到达赵家楼胡同时,只见曹宅大门紧闭,孙俍工顿时怒火腾升,顺手将小旗扔向曹宅,其他同学相继效仿,小旗子等杂物似雨点般飞落曹宅院内,孙俍工凭高大身躯试跃攀沿围墙,几次均未成功,此时,匡互生示意孙俍工等绕到曹宅后墙,组成人梯爬了上去,随即破窗而入,打开大门,孙俍工等十余位同学奋力冲了进去,后来实施了痛打章宗祥、火烧曹宅的行动,将游行活动推向了高潮;直至下午5时许,警察赶来捉捕了部分学生,匡互生自责要去“自首”,被孙俍工、熊梦飞极力阻拦,孙还机警地雇车护送匡互生返回学校。

  来不及撤退的32名同学遭到警察拘捕,北京高校立即组织营救,孙俍工被推选为高师学生代表,参加了营救行动。迫于天津、济南等社会各界声援的压力,当局于7日释放了全部被捕学生。孙俍工与工学会成员早早组织等候在高师门口,当陈荩民等8名同学归来时,立即涌向车旁,握手拥抱,表达对英雄的无尽敬意。此后,孙俍工开始编辑北京学生联合会会刊《五七日刊》,以手中的笔当刀枪,痛击反动当局,大力宣传”五四”精神,可惜日刊才出了三期,即于5月23日就被京师警察厅查禁了。但孙俍工的爱国之志不改,爱国义愤剧增,毅然走上街头抗争,即参加了6月3日至5日的总罢课等行动,终于在6月7日,当局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由于孙俍工的敢言敢写,一时人称“孙大炮”。他后来创作的《光明底追求》、《理想之光》、《黎明前奏曲》等作品,艺术地再现了这段血与火的亲身经历。

  三、运动后期:丰富和实践教育理念

  进入7月,运动高潮基本落幕。孙俍工抽空回了一趟湖南老家,向家乡介绍了五四运动,看到沿途兵荒马乱的景象,创作了第一首白话诗《湖南的路上》。9月回到学校,那些政府腐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问题,时常萦绕在孙俍工的脑海里,促使孙俍工冷静地思索着: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国民教育入手。于是,与同学徐名鸿、张石樵、周予同、董鲁庵等创办了《平民教育》和《工学杂志》,孙俍工对“工”情有独钟,早在本年2月,孙俍工就组织成立了工学会,较北京其他高校成立的工读互助团要早半年多,在3月21日的工学会第六次会议上,孙俍工还作了《理想的乡村教育》主题演讲。此时,他开始以俍工为笔名发表文章,探索国民教育等问题。如本年10月,孙俍工发表了《诸君自身的问题》,明确提出“念书的人要做工,做工的人要读书”,从自身做起,以期改变社会制度,得到了北高师附中赵世炎等学生的积极回应。11月8日,孙俍工借解答曼支的读者来信,阐述《平民教育》办刊宗旨,“平民教育不是贫民教育”,而是“提倡‘德谟克拉西’(即民主的意思)教育的学说;研究‘德谟克拉西’教育实施的方法;批评旧式的教育、思想和社会——改造环境”。在日后的活动中,孙俍工执着地探索和实践着。

  1920年2月,孙俍工仔细研究了周作人的新村教育,随后与其进行了热烈讨论。2月6日,在《工学杂志》第四号发表《工学主义与新村》,指出新村教育与社会现实有脱节倾向,提出了“工学合一”的教育主张。3月25日,周作人来信解答“工学主义与新村”的疑虑,27日,孙又致信指出新村教育“重工轻学”的偏向,建议新村要重视“学”的问题,29日周作人再次回信解答。孙俍工还计划前去日本实地考查,试图用“平民教育”来奠定民主国家的基础。查阅1919年至1920年民国报刊资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孙俍工发表有关教育的理论文章就有11篇之多,在国民教育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1920年春,经戴季陶介绍,孙俍工与同学张石樵到福建漳州第二师范实习。途经上海时,结识了沈仲九、沈玄庐、邵力子等文化明星,诸位早闻孙俍工的文笔和影响,热情邀请孙为《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星期评论》撰稿。6月,孙俍工自北高师毕业,应匡互生之邀,于9月应聘湖南一师国文教员,教授“语言学”、“文字学”、“中国文学概论”等课程,结识了夏丐尊、舒新城、毛泽东等。毛泽东盛赞孙先生在北平办平民教育、办工学杂志,久闻大名,后还向孙请教书法。10月,孙俍工参与了陈望道的《文字漫谈》讨论,开始与陈望道、刘大白等通信,开始了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研究。

  1921年春,孙俍工开始了白话文小说创作,先期发表《疯人》,后又在权威刊物《小说月报》发表《看禾》等,结识了茅盾、郑振铎等文友,还用白话文创作了《夜工》、《故乡》、《月和雨》等多篇诗歌和散文,均发表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引起了文坛关注。他还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编著了第一部著作《中国语法讲义》,陈望道序说,看了讲义“有许多新收获,别的书报上并不曾见过……且经过了漳州第二师范和湖南一师两次实验的稿本,数量适当,可以作为现时中学或师范学校国语法科本”。邵力子序说,“我觉得他是能把自己研究所得发表出来,与完成语法的前途是有贡献的……(讲义)论述动词的精细,好过现今所有出版的语法书”,他们的中肯评价,给了孙俍工极大的鼓励。随后来到中国公学中学部任教,与舒新城、沈仲九等积极探索实践美国的“道尔顿制”,期间创造了“文艺作业法”,大力推介现代小说、戏剧、诗歌及其创作方法,此后几年里,陆续出版有《小说作法讲义》、《戏剧作法讲义》、《新诗作法讲义》、《记叙文写作讲义》、《论说文写作讲义》等著作,成了胡适麾下积极推广白话文的一员骁将,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注入了一阕清亮的和音。

本文编辑:铁打的宝庆

最新更新

免责声明:本站所刊载的所有内容来自网络,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4

湘公网安备 430104020008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