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荣爵(1916.9-2010.4),男,湖南省邵阳市人[1] 。民盟会员,南京大学声学所教授,中国著名声学家[2] 。中科院资深院士。曾任中国声学学会名誉理事长、美国声学学会会士;国际非线性声子、声学教育等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第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1945年到芝加哥大学和伊利诺大学主攻核物理,获博士学位。1951年,他克服重重阻挠回到祖国,1952年担任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1954年在南京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声学专业,建立了南京大学的消声实验室和混响实验室[3] 。最早提出用语噪声法测量汉语平均谱,研究了混响及噪声对汉语语言通信的影响。
家世背景
1916年9月魏荣爵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市,是清代著名学者魏源的后裔[4] 。其父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与蔡锷将军是同窗好友。魏荣爵幼年随家迁往北京,小学毕业后就读上海。刚进入“十里洋场”的上海时,所有课本均为英文,他一时措手不及,上课听不懂,下课后茫茫然,但他知难而进,用了3个月的时间进行苦读和钻研,第二学期他的英语成绩一跃为全班第一。魏荣爵虽然出身世家,但他进入中学后家境逐渐衰落,以致上大学后不得不以稿酬和做家庭教师来维持学业和生计[5] 。
求学生涯
1933年魏荣爵考入金陵大学物理系,1937年获南京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物理系理学士学位[6] 。
1938~1945年 在重庆南开中学、金陵大学任教。
1945年以优异的数理、英语成绩考取出国留学,到芝加哥大学和伊利诺大学主攻核物理、获博士学位[7] 。
1945~1947年 美国芝加哥大学、伊利诺大学研究生,1947年获理学硕士学位。
1950年 获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哲学博士学位(Ph.D.)。
留学期间,依靠有限的奖学金,生活非常俭朴。艰苦的条件激发了他对科学技术的追求,磨炼了他锐意进取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他在工作中取得了累累成果,成了一位蜚声国内外的声学专家。
魏荣爵早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利用分子弛豫概念和核物理液滴模型,发展了低频声波在水雾的传播理论,并用实验加以验证。这一理论考虑了水滴在声场中的相变,从根本上更正了德国K.L.奥斯瓦底希(Oswatitsch)理论中的错误之处。
从当时核物理中发展不久的闪烁计数器得到启发,他后来又设计出雾滴计数器,为测定水雾参量提供了新的技术,还在理论和实验上探讨了含超小雾滴空气中声传播规律,得出了适用于各种粒度水雾中声传播吸收的普遍公式。该成果从理论和实验方面都做了开拓性工作。前不久美国出版的《应用物理百科全书》中,魏荣爵的这项研究成果被收录在“大气声学”一章里,用来阐述水雾的形成和消散机理以及相应的测定方法。
毅然归国
1951年,他响应周恩来总理向海外学者发出归国参加祖国建设的号召,婉言谢绝了导师的多次挽留,放弃了海外的研究条件和优厚待遇,携夫人陈其恭(原南京大学气象系教授)和尚在襁褓中的女儿,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到南京大学担任教授,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1951~1952年任南京大学教授,兼金陵大学教授[8] 。
1952~1984年任南京大学物理学系主任。
1978~1992年任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所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2010年4月6日10时47分,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魏荣爵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94岁。
个人生涯
魏荣爵回国到南京大学后,先后任物理系主任、声学研究所所长等职,担任过核物理学、电磁学、数学物理方法、声学等多门课程的讲授。他讲课条理清楚,生动有趣,凡听过他课的教师和学生,对他严密而深入浅出的论述都很敬佩。他常常教育学生,不要光着眼一专一业,要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注意相关学科间的关系,既要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还要赶超外国的先进水平。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54年,成立声学教研室,魏荣爵任室主任,在物理专业中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声学专门组,70年代末成立声学研究所,90年代发展成近代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魏荣爵对此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南京大学的消声实验室和混响实验室是在魏荣爵亲自指导下建立,消声实验室的声学性能和设计均达到国际水平。他曾应邀参加福建前线部队对台湾广播用的远射程扬声器的设计,效果达10公里,受到有关部门的表扬。结合这一设计,魏荣爵又设计了一个直径为一米的铁球,在球心激发径向波,同时改变球壳内的含水气量以测量声波衰减和空气相对湿度的关系。该成果成为建国10周年声学成就之一,7年以后美国声学家C.M.哈里斯(Harris)才发表类似设计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魏荣爵还指导南京大学声学组为上海电影制片厂及译制厂录音棚、上海文化广场和同济大学新建大教室进行音质测试。他首先对国产吸声材料和吸声结构进行了较系统的测量,并亲自参加了首都国庆10周年工程的声学设计。
主要贡献
魏荣爵在南京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声学专业,建立了南京大学的消声实验室和混响实验室。
利用分子弛豫和核物理液滴模型,发展了低频声波在水雾中的传播理论,并用实验加以验证,继而建立了适用于各种频段与水雾粒度的声传播吸收理论。
最早提出用语噪声法测量汉语平均谱,研究了混响及噪声对汉语语言通信的影响。
所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理论和实验上系统深入研究了水槽中各类型孤子的特性以及孤子、分岔和混沌状态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中国声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3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声学人材,桃李满天下。不少是成绩斐然的英才,如朱光亚、邹承鲁、郭少信、戴元本、章综、经福谦、张淑仪等人均是中科院院士[9] 。
获奖荣誉
198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90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 。
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1] 。
参考资料
1. 魏荣爵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邵阳人 .新闻传媒网[引用日期2015-10-9]
2. 声学人物 魏荣爵 .西北工业大学[引用日期2015-10-9]
3. 魏荣爵 《 中华读书报 》 .光明网[引用日期2015-10-9]
4. 魏源第四代孙物理学家魏荣爵逝世 .现代快报[引用日期2015-10-9]
5. 魏荣爵:大音希声蕴华章 .南京大学报[引用日期2015-10-9]
6. 魏荣爵(1916.9.4- )声学家。 .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引用日期2015-10-9]
7. 【姓 名】魏荣爵 .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图书馆[引用日期2015-10-9]
8. 魏荣爵院士学术报告会在浦园举行 .南京大学报[引用日期2015-10-9]
9. 南京当代人物大典 魏荣爵 .中共南京市党史工作办公室[引用日期2015-10-9]
10. 魏荣爵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2015-10-9]
本文编辑:铁打的宝庆
免责声明:本站所刊载的所有内容来自网络,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