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戏分为内坛和外坛,内坛主要是做法事,外坛主要是唱戏。阳戏内坛二十四戏,即二十四坛法事,为迎神、酬神、送神仪式。外坛二十四戏,主要是戏剧表演,常演的剧目为:赐福戏、贺寿戏、仕进戏、婚娶戏、送子戏、逗乐戏等等。祭祀仪式的淡化和消失,戏剧娱乐因素的强化是阳戏的重要特征。面具是傩戏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早期阳戏演出都要戴面具,至近现代,逐渐演化为涂面化装表演,只有个别地方的演出仍戴面具,保存阳戏早期演出形态。
“武冈阳戏”:起源大概在清末民初,专业艺人不多,大都临时搭班,农闲凑合外出演戏,春来回家生产,后为巫师继承掌握,作为人家“酬愿”(又喊还愿)。招客演唱的工具,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但是有一定的地方色彩。节目有“何氏磨媳”、“赶子牧羊”、“傅公子逃难”、“铁板桥”、“湘子服药”、“刘海戏蝉”、“磨豆腐”、“打草鞋”、“打妻劝夫”、“磨房生子”等70来曲。1956年,武冈文化馆挖掘出63曲,记录成册。 “降成风”:通过整理,于1956年11月参加湖南省民间艺术会演,评为优秀节目二等奖。省人民出版社将其印成单行本推广。
本文编辑:surperadmin
免责声明:本站所刊载的所有内容来自网络,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