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吱呀——吱呀——”
当长长的木棍带动转轴转动时,这台龙骨水车上72块木板槽还能吱嘎吱嘎地动起来。
在龙骨水车旁,打谷机、石磨……一件件早已难觅踪迹的农耕用具整齐陈列,瞬间唤起了我们遥远的记忆——耳边仿佛仍响起乡亲们耕作时的欢声笑语,眼前似乎又浮现出片片金黄稻浪。
△网络图片
4月20日,在位于邵阳市新邵县太芝庙中心小学的太芝庙农耕文化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了500余件早已消失在地里田间的老物件,其中有150件濒临失传的农耕生产生活用具属文物级收藏品。而在这些旧物的背后,承载的,是数代太芝庙人的“守”与“望”。
△太芝庙农耕文化博物馆
一个教师的坚守——
“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消失在我们这一代!”
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建成,离不开一个年轻人的奔走。
这个年轻人叫高志平。作为土生土长的太芝庙人,高志平对家乡抱有深厚的感情。学业结束后,他回到家乡,在太芝庙中心小学任教,至今已近二十年。
△高志平仍能熟练地操作这些农耕用具
太芝庙乡青山绿水,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重心逐渐从农耕转移,农耕用具也随之淘汰,或被束之高阁,或被随意丢弃,甚至有些在主人砌了新房子后便被付之一炬。
高志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些老物件都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参考价值,无论是被丢弃、还是被烧毁,都令人痛心!究竟有什么办法,才能保住它们呢?
△曾经,许多这样的老物件被付之一炬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脑中成型——将农耕用具收集起来,用以实地教学!
2010年,高志平担任太芝庙乡中心小学校长,他下定决心将农耕文化的发掘与研究作为学校的校本教研项目,成立校园农耕文化博物馆。
当时,在太芝庙乡人还有一个传奇人物——喜欢收集农具的老人陈国庆。陈国庆因祖辈留下了不少农具,藏品颇丰。高志平找到陈国庆,说了自己的想法后,陈国庆非常支持。两人一合力,便在太芝庙中心小学的两间教室里,将“农耕文化博物馆”办了起来。
“真好玩!”“我小时候没见过!”“原来以前爸爸妈妈是这样做农活的呀!”龙骨水车、石臼、石磨、犁……各式各样的老旧农具搬进教室里后,太芝庙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沸腾了!
△保存完好的纺车
他们围在教室外面看得目不转睛,叽叽喳喳问个不停。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这些农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太芝庙乡的农耕历史,高志平发动太芝庙中心小学的教师们开发农耕文化校本教材,并邀请陈国庆每周过来为孩子们上课。
农耕用具有了放置的地方,孩子们有了新的学习素材,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建立实现了两全其美。
△织布机
“大多数人一听学校需要,很高兴,二话不说就把东西捐了出来。”高志平笑着说道。现如今,农耕文化博物馆里的藏品越来越多,名气也越来越大。不仅中心小学的学生定期参观,就连太芝庙乡的其他学校、甚至其他乡镇学校学生都慕名而来。
“尽管现在博物馆条件设施还很薄弱,但能够留存住这些有价值的老旧物件,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发挥文化教育的作用,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值得的!”高志平欣慰地说道。
一个乡村的展望——
为了娃娃读书,我们个人的得失算什么!
太芝庙农耕文化博物馆里保存着一顶距今有百年历史的木制花轿。
它曾为牛头村石桥边李、周、高三村村民共有,如今作为太芝庙乡民俗文化的见证,供学生参观学习。
△保存这么好的花轿,现在已经难得见到了
“当初,有文物部门特意赶来以1万5千元的价格收购,村民没有同意。但当我前去请求他们捐献给学校时,他们爽快地答应了。”高志平回忆。当时村民合计了一下,认为这是用于乡里孩子的教育,意义重大,必须鼎力支持,于是便与高志平约定,只要不变卖、不用于非教学途径,他们愿意无偿捐献。
渐渐地,太芝庙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名气传了开来。许多村民不等高志平上门,便主动将家里的古董物件送过来。大到织布机、纺纱机,小到桐油灯、水烟斗,远到清朝时期的银器、地契、钉鞋,近到解放后的手电筒、豆腐模具等。现如今,博物馆里的物件涵盖耕种类、手工类、生活用具类等十几个类别,保存都非常完好,可以较为准确地还原出太芝庙乡人们近代生活生产风貌和文化变迁过程。
△纯银打造的酒壶
△钉鞋
据高志平统计,向博物馆捐赠的村民有上百户。年龄最大的捐赠者陈国生已有90多岁。2016年,他在家人的陪同下,将自己民国甲申年(1944年)在重庆购买的一把德国制标准尺无偿捐献给学校。告别时,他紧紧抓住高志平的手:“只要能为孩子们的教育创造条件,我们个人的得失不算什么。一定要孩子们好好读书!”
△陈国生捐献的德国尺
孩子的教育是头等大事,这是太芝庙人的共识,也是数代太芝庙人的展望。浓厚的“重教重学”之风,带来的是乡村教育的闪光。“作为乡镇中学,我们的基础设施条件并不先进。但每次成绩排名,都排在全县前三。”校办公室主任瞿确定自豪地说道。
一个革命遗址的传承——
莫失,莫忘!
“2012年,我向农耕文化博物馆捐过油灯,祖传的石臼一对,还有顺丰、同治、光绪年的古钱币各一枚。之后,又陆陆续续地捐了一些旧物,都记不太清了。”今年78岁的老人陈盛延笑道。对于太芝庙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建立,他万分支持。
△老人陈盛延
“太芝庙是一个有着革命传承的地方,读书人多。”这是陈盛延对家乡的评价。他居住的新花院子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1926年秋,中共湘西南特委在这个院子成立了第一支部委员会,这也是邵阳地区的第一个农村地下党支部。2012年,该院子被纳入湖南省革命遗址名录。
△新花院子(网络图片)
陈盛延祖辈是进士,家中代代读书,思想开明。清末维新派人士樊锥先生在戊戌变法时被推选为省“南学会”邵阳分会会长,遭满清当局追捕,至太芝庙乡避难,正是陈盛延的曾祖父陈春皋、曾叔公陈鹤皋将他藏在家中。之后,樊锥通过讲学影响了太芝庙乡多名爱国青年走向求学之路。而在陈盛延家中,仍完好地保存着当时樊锥先生用过的书桌笔砚。
抗战时期,当地青年自发组织了一个抗日教导队,青壮年全部自愿加入,无人退缩,只为用一腔热血保家卫国!而现在陈列在农耕文化博物馆里的长矛、铁叉等抗战武器,仿佛还在隐声低鸣,吟唱着当时爱国青年们的英勇无畏!
△爱国青年们使用过的抗战武器
“如果没有博物馆这么一个集中收集和保管的地方,我们的老物件必然会越来越少,甚至消失殆尽,而我们的历史也会逐渐淡去。以后,下一代就只能在书本上,通过简单的图片和文字来想象先人的生活是什么模样。我们不能失去这些鲜活的文化传承,我们不能忘记祖辈为国为家的气魄!”陈盛延感慨道。
本文编辑:铁打的宝庆
免责声明:本站所刊载的所有内容来自网络,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