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加载中...

彭述之

添加时间:2016-12-29 14:27:52 来源:网络摘编 浏览: 收藏本文

彭述之(1894—1983),又名张次南,清光绪二十年(1894)出生于邵阳隆回三都转角丘(今隆回县中团乡转角丘村)。小时读私塾,后入宝庆县中求学。在校组织学生会,参加反对袁世凯,反对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爱国斗争。中学毕业后任教一年,考入北京大学学习,时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参加了“五四”运动。民国9年(1920)秋,先后在长沙、上海参加革命活动,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民国10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年受派前往莫斯科,先后在红军和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学习期间,在莫斯科担任中共旅苏支部书记。参加过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远东工人大会,还以苏联共产党员资格参加莫斯科的市区代表大会。

民国13年,彭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资格和李大钊一同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大会。同年8月回国,在上海大学任教,担任过《新青年》主编。在次年党的“四大”会议上,他被选为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局委员,兼任中央宣传部主任(部长)和<向导》周报主编。在此期间,他给家乡寄回《共产党》《向导》《政治周刊》等刊物,宣传马列主义,鼓励亲友投身革命。民国16年,彭执行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拒不在《向导》上刊登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同年参与领导上海暴动,失败后,同陈独秀组成反对派运动,公开进行反党活动。民国18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批准江苏省委关于开除彭述之等人党籍的决定。以后,他成为托洛茨基分子,同陈独秀、刘仁静及其他托派分子一起,组成所谓“列宁主义者左翼反对派”,在上海设立中央机关,出版刊物《火花》。

同年12月15日,彭述之与陈独秀、刘仁静等81人,发表了《我们的政治意见书》,公布了托、陈取消派的纲领,后来他在托洛茨基建议下,尽力将托洛茨基各小组统一起来,组成“中国共产主义同盟”。民国21年,同陈独秀等10 余人一起,被国民党以违反《国民紧急治安法》名义逮捕,判刑8年。民国26 年出狱,这时围绕着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和民主主义等问题,他和陈独秀之间产生很深的裂痕与分歧。抗日战争开始,彭同陈独秀分道扬镳。第四国际成立时,他担任中国支部书记。在中国共产主义同盟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决议,公开批判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

本文编辑:surperadmin

相关内容

暂无相关内容...

最新更新

免责声明:本站所刊载的所有内容来自网络,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4

湘公网安备 43010402000822号